第一观察 | 习近平福建行,第一站为何看山?
2021-03-23 15:44:02 来源:新华视点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生命共同体” 山,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载体。 这次在武夷山,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除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公园”也是武夷山的一个重要标签。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建立国家公园,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 在全国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直接以山命名的,就有武夷山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其他的国家公园大多依托于山、与山相连。 虽然带有“公园”二字,但国家公园不是单纯供游人游览休闲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建立国家公园的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及其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推动环境教育和游憩,提供包括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全民福祉”。 刚刚通过实施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将“山”,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纳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可见分量之重。 当然,单独说山的分量,并不是说其他生态要素不重要。 生态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生态治理中,总书记始终坚持以系统的思维考量、以整体的观念推进。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就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在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又为这个“生命共同体”加入了一个“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实际上,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总书记更加深层次的思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正如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对新征程新发展的深远谋划: “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