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水蝶变记
2020-11-04 16:06:30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建阳全景。陈琦辉 摄 因水而安,因水而美,因水而富,是南平市“水美城市”建设的新内涵。2016年,南平市在全国首创提出“水美城市”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重要指示精神,又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南平市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作为闽北新崛起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建阳历届党政领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以贯之地下大力气,在崇阳溪、麻阳溪上游发动群众造林种草、修建水库塘坝,关闭污染源企业,以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为目标;中下游地区以疏通河道、加固堤坝、清淤除障,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为目的,收到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以来,建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坚持高位谋划、高手规划、高标实施策略,精心打造“水美城市”。 由此,城市更加显山、露水、透绿,“河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水中”,成为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山水园林城市,一座“水安为先、因水而美、由美而富、富而文明”的新城惊艳亮相。 今年7-8月,由国家水利部主办的第三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展示和投票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推荐的51个典型案例荣幸入选并进行投票展示。由省水利厅推荐的《南平市建阳区考亭水美城建设项目》获得61万多张票,名列前六。 水之安 具有二千年古邑历史的建阳,别称“大潭”“潭城”。据史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闽越王余善拒汉,在此首筑大潭城。相传因城东两河汇合处有一深潭,水深处,用三节撑船竹篙连接探查,还探不到水底,故称大潭城。 建阳溪流纵横,全区共有溪流71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崇阳溪、麻阳溪和南浦溪。干流两岸多数较陡,断面多呈“V”字形,河床基石裸露,支流更为狭窄。由于水源短水流急,集雨时间短。每逢暴雨,山洪暴发,极易酿成水患。 水之殇,给潭城留下痛苦的记忆。据1994年编纂的《建阳县志》载: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至1993年的近800年间,崇阳溪、麻阳溪及南浦溪三条水系先后共发生特大水灾33次。仅举数例,可见一斑。 --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夏六月,西溪水骤涨,考亭村溪岸为洪卷去数百尺,农田荡为瘠壤。 --明嘉靖三十年(1553年)五月十一日,大水,水淹城郭,永安门城楼漂荡。舟入市中。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大水入城,浸民居半壁。朝天,拱辰二处桥冲毁。 --1988年5月21日,山洪暴发,造成特大水灾。最高水位达134.15米,全县13个乡镇有169个村受灾。 --1998年6月14-22日,闽北连降暴雨,建阳市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灾袭击。全市受灾面积32.3万亩,受灾人口29.8万人。 痛定思痛,抓好童游防洪堤工程是保障城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要务。灾后,建阳市迅即着手成立童游防洪堤工程建设指挥部,市长任总指挥、副市长任副总指挥。10月11日,第一期总投资2850万元、全长2200米的童游防洪堤工程正式开工。 此后,政府逐年加大城防工程的投资。崇阳溪左岸二中防洪堤和建溪右岸塔山工业区防洪堤先后竣工,还修筑了西桥防洪堤、赤岸段防洪堤、水东门段防洪堤、景河花园段防洪堤、文化馆至桥小段防洪堤等城防工程,城区防洪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据《建阳水利志》载:“建阳区城区防洪工程自1997年3月启动至2004年的七年间,分三期共完成城区防洪堤21条,总长度达15.541公里,工程量109.32万立方米,总投资5234.9万元。保护面积6.23平方公里,保护人口7.5万,保护耕地面积800亩,保护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 十多年治水,终有所成。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