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新闻 | 媒体看建阳 | 闽北要闻 | 国内 建阳报 | 文体 | 旅游 | 美食 | 炫彩建阳 | 举报辟谣
专题专栏 | 乡镇 | 视频 | 福建要闻 | 国际 红色记忆 | 古建阳 | 朱熹 | 宋慈 | 建盏 | 互动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建阳新闻网 > 文体 > 正文

崇雒后畲周氏家祠中的中国宗祠文化

2021-11-18 16:12:55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立有“理学渊源”牌坊的崇雒后畲周氏家祠始建于清初,后改为小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荒废二十多年,唯一留下“理学渊源”牌坊屹立于风雨中。现今在后畲周氏有识之士的倡议下,通过全族人的努力,重建了祠堂,并于2018年清明节恢复传统的祭祖活动,于先祖周敦颐诞生一千周年之际成立“周敦颐纪念馆”并举行纪念活动。

原后畲周氏家祠规模庞大,占地约四亩,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前有下轿栓马的场地,后有花圃凉亭。堂内有戏台、书斋、议事室、休闲室、膳厅、厨房、陈列室、大厅廊坊等,全堂系木质结构,地铺花岗岩石板,大方块磨砖。梁阁雕龙画凤,可谓富丽堂皇。

周氏家祠是周氏族人的活动中心,族人议事、娱乐、休闲、读书等活动都在此地。

祠堂每年请戏班演戏,一演就两个月,看戏是免费的,开支由祠堂支付。每年正月初一到元宵是祠堂最热闹的时节,大人们在此拖“车马炮”纸牌、“跳猴”,小孩子在此踢鸡毛球、滚铜板。元宵一过,闹场冷却,只留下朗朗的读书声。夏天,祠堂是个纳凉的好地方,中午或下午石板上躺满了打赤膊扇蒲扇的大人。小孩也爱去玩,不睡觉,只是去戏闹。

每年正月初一和清明节全族人都要去祠堂祭祖。年初一祭祖叫拜“祖宗年”,每人三叩首后可以领赏到二个红桔一个鸡蛋。清明节的祭祖规模最大,要大办宴席几十桌,周氏族人全家都参与。轮到“祭田”的“头首”负责祭扫老祖宗的墓。

周氏家祠负责撰修家谱,定三十年修一次,每次要三年以上。家谱是宗族的“纲领”,它记载了周氏的源流,后畲周氏是来自“爱莲堂”俊公支派,记载自周敦颐之孙俊公传到现在第三十六代的系图和传记,并大幅传记了周敦颐所有的历史资料。

周氏家祠设立了“祭田”制。所谓“祭田”就是祖先留下一笔田产让后代子孙轮流耕种或出租,所得收益除一部份作公益事业外,均归个人收入。后畲周氏分孟、仲、季三房,每房的祖宗都留几十亩田地作为“祭田”。

周氏家祠设立“书丁”制。所谓“书丁”就是助学金和奖学金。所有周氏族人的孩子都得读书,免费入学。学堂设在祠堂的书斋里,老师的聘用经费由祠堂的公益费开支。教育是后畬周氏最为重视也最突出的地方。周氏族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懂文识字。在清朝时期,从太学生到进士功名者共107人,其中知府有一名、同知一名,还有十名重量级官员。在国民政府时期有中将2名,中央财政部官员一名,还有一家3名教授1名院士,他们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教授等各行业的佼佼者,可谓人才辈出。

周氏家祠制订了族规、族训、族禁。它是以论理常纲之道制定家庭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其“忠”“孝”“节”“义”“礼”“名份”的规定,关于修身、齐家、敦本、和亲之道,关于“职业当勤”“持家节俭”“尊长爱幼”“尊师重教”“济贫救灾”等规定,充分反映对族民的教化功能。

周氏家祠实行族长制。族长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辈份最高、年龄最大的担任族长,族长受到全族人的尊重,担负监督族人履行族规、族训的情况,凡族中出现争纷或违规行为者,族长有权进行责问和调解。较大事件,族长可召集各房有名望的长者共同商议定夺,予以解决。

周氏家祠实行字派辈份制。自编家谱起实行字派制,目前采用的是:相、君、在、学、永、世、宜、文、用、力、正、大十二个字,最高字派是相,最小字派是大。现今已传到三十六代的力字派。字派的排辈出现“黑头叔白头孙”的情况。五、六十岁的要称呼二三十岁的为叔,不得因你的年龄大于他而不称他为叔。

祠堂是后畲周族的大家庭。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祠堂通过祭祖的活动、撰修家谱、设立“祭田”、订立“书丁”制、订立族规族禁族训、实行族长制、字派论辈制等等,使祠堂显示出生命力。它使后畲周氏族人内部产生经久不衰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隐藏着一种质朴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赈济贫穷、勉励上进,使族人遵循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它让族人永远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弘扬先祖的精神,让族人形成一种长幼有辨、自尊自爱、礼貌彬彬的风尚,使族人成为高素质的人群。祠堂的教化使后畲村成为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崇尚周公礼治的小社会。

祠堂是宗法社会产物,以同宗血脉为联系的组织充满了生命力,千百年来封建王朝得以稳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宗祠这块岩石做墙基。

当代,大城市蓬勃发展,农村人口大幅外迁,过去以族群聚居的农村散居各地,同宗间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也大大地退化了。如今的农村经济形势大有好转,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值得担忧,因而产生了一种风尚的危机感,故而全国广大农村纷纷修建宗祠,恢复过去祠堂的优良传统,并进行改革,注入新的血液,使它产生新的生命力。

基于上述形势,我后畲周氏族人在有识之士的倡议下,经过全族众的努力重修了周氏家祠并挂牌成立“周敦颐纪念馆”,纪念这位令人自豪的祖先,以便学习他的为人之道,高尚的品德,弘扬他的精神,求得上进;恢复传统祭祖活动,教育后代子女永怀先祖;制定新的族规、族训,让族众能成为有价值的人;成立基金会,赈济贫困,勉励求学上进,优者颁发奖学金;敞开祠堂大门让全村居民进入举办宴席、老人活动。让新的祠堂产生新的生命力,让祠堂焕发新的历史价值。(周钟)


相关阅读:

心情版
更多>>建阳动态
更多>>媒体看建阳
  • 建阳视频
  • 炫彩建阳
更多>>福建要闻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36807   E-mail:linktouch@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linktouch@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