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新闻 | 媒体看建阳 | 闽北要闻 | 国内 建阳报 | 文体 | 旅游 | 美食 | 炫彩建阳 | 举报辟谣
专题专栏 | 乡镇 | 视频 | 福建要闻 | 国际 红色记忆 | 古建阳 | 朱熹 | 宋慈 | 建盏 | 互动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建阳新闻网 > 红色记忆 > 正文

默默的奉献者——丁命仔

2021-06-27 01:20:31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笔者来到丁命仔老人住所,刚一进门,就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着CCTV4《伟大的抗美援朝》纪录片,丁老正坐在电视对面的沙发上认真看着节目。见到我们到来老人十分高兴,忙不迭的请我们坐下吃茶。丁老特地换上了绿色军装,身材稍显瘦小,仍十分硬朗,若不是脸上皱纹提醒,根本看不出是一位93岁的老人。老人长期在村里生活,普通话不太熟练,话并不多,直到我们谈起抗美援朝的经历,老人才打开了话匣子。

丁老小时候吃了很多苦,6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跟着奶奶生活。到了1950年,23岁的他加入了建阳干队,并参加地方剿匪。1951年1月,他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二四二团八连,作为一名普通战士北上抗美援朝。一路跟随部队,乘坐铁皮火车来到中朝边际,当时战争形势紧张,美国军机在朝鲜上空来回穿行,肆虐轰炸。白天车不能行,晚上灯不能开,为了躲避美机袭击,部队只能选择夜行。天一黑,部队军车在道路中摸黑行驶,步兵分两侧小心前进,路况糟糕时,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借助信号弹的短暂光亮迅速通过,即使前方倒下,后方依旧不畏,勇往直前。每晚约小跑夜行60公里,前后历时1个月,跨过鸭绿江,进驻朝鲜,抵达驻守阵地。

到了目的地,部队进行分班,每班配有一支重机枪,驻守不同区域。丁老所在的班一共16人,每人一支步枪。日常工作没有固定,遇到任务轮番顶上,阵地值守、山头埋伏抗敌、运粮找粮、马匹养护、学习技能等。时下,美国军机来势汹汹,稍有动静就轰炸不停,部队在物质、装备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同装备齐全、战力强劲的美军作战,每天都在随时可能被轰炸的紧张氛围中度过,困难重重,压力甚大。即便如此,战士们仍然誓守保家卫国的信念,密切联系朝鲜人民,携手团结作战。

除了团结的力量,平时的训练也给战士们增强了信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丁老给我们讲了一个战斗中的小故事,那是在1951年12月的一个寒冬夜,正好轮到丁老值班。朝鲜的冬季很长,平均气温都在摄氏零下20度左右,天寒地冻,遍地积雪,有的地方厚达1米多。架着值班用的重机枪,站在执勤点,丁老冻得瑟瑟发抖,但他深知值守的重要性,依旧打着十二分精神密切关注美军情况。突然,上空传来敌机轰鸣声,越来越近,像撕破天空的感觉,危险来袭。除了马上向后方发出危险信号,丁老马不停蹄的架好机枪,瞄向敌机目标,按照平时学习的用枪技能,伺机开出了入朝后的第一枪。最终在大家的合力抗击下,成功驱赶了美机,守卫了阵地。回想起这段经历,丁老他说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抗敌勇气,只知道这是他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那之后,班长便时常带着他到山头埋伏抗美,使命感日趋而上,战斗力也越战越强。

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简称《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正式签订,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结束,同年9月接到国家命令回国。至此,丁老他们顺利地完成了志愿任务,成功地守卫了阵地,与幸存的战士一道顺利回国。

回国后的丁老并未留在部队,回到了家乡。亲人早已逝去,孤身一人的他,默默的在家乡耕耘一分田地,养育着儿女。闲居田园的生活并未让他报国的思想熄灭,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丁老便劝说大儿子前去支援,“都不当兵,国家谁来守?”如今,子孙满堂的丁老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同时也不忘将自己的思想传承给下下一代,让年轻人知道和平来之不易。(雷佳坤)


相关阅读:

心情版
更多>>建阳动态
更多>>媒体看建阳
  • 建阳视频
  • 炫彩建阳
更多>>福建要闻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36807   E-mail:linktouch@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linktouch@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