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朗朗 清风习习
2021-05-26 16:22:18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编者按:日前,由中国报告文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李家林编著的《月朗风清话潭阳》出版发行。 《月朗风清话潭阳》收集了朱熹、宋慈、游酢、黄榦、蔡氏九儒等建阳历史名人一百例“孝廉”故事。全书史料详实、故事完整、生动有趣。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照南欣然提笔作序。他在序中指出,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当前大力倡导“孝廉”传统文化,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育读本,党员干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借鉴古代清官以家国为怀,继承发扬“孝廉”美德,做一个对党忠诚,对父母孝顺的人。 最近收到文友李家林编撰的《月朗风清话潭阳》,感到特别温馨和喜悦。该书讲述了建阳历代名人100例孝廉故事。全书故事完整、行文流畅、生动有趣。尤其是朱子、游酢、宋慈、蔡元定、蔡沉等先贤的孝廉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读之有趣、有味,给人以许多启迪。 建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作为朱子入籍地和定居地,建阳在孝廉文化的延续发展传播中作出突出贡献,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月朗风清话潭阳》一书中,以朱子和他的老师弟子孝廉故事占多数,朱子本人就占32篇。朱子遵照父亲以建阳作为“卜居之地”的遗嘱,18岁即以建阳籍报考进士,晚年回考亭定居。朱子的学术活动及完成的学术著作,多数是在建阳完成的。朱熹一生亲手创办的书院有4所,有三所在建阳,即寒泉精舍、云谷草堂、考亭书院,讲学时间长达二十年,其中以朱子为核心的考亭学派,极大推动建阳文化发展。宋朝以来,建阳出了一百多名进士,三名状元,三名宰相,《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载有建阳籍名人多达七十二人。此外,朱子作为春秋后唯一进入大成殿的学者,凸显其仅次于孔子的崇高地位。建阳被誉为 “朱子故里”“南闽阙里”“闽学渊薮”“七贤过化之乡”“图书之府”都与朱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孝廉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结晶,是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廉与孝密切相关。孝要求廉、廉体现孝。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朱子,对孝廉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悟。五岁时,其父朱松即送其入私塾启蒙。黄榦《朱熹行状》记载:“就傅,授以《孝经》。”朱子读后,曾书八字于其上:“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子一生首先读到的是《孝经》,首先批注的是《孝经》,通过读《孝经》,孝廉思想牢牢地扎根在朱子心中。 朱子继承孔子孝文化思想,并做了重大发展和提升。首先,朱子以“生”述“仁”,认为“仁,必须孝”。朱子认为“仁者,天地生物心”。在朱子的视野里,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既是“生”的体现,也是“仁”的体现。“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就是孝。朱子尤为强调孝,认为孝是关系“行仁之本”,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仁与孝的关系之中,朱子将汉儒的“孝为仁之本”转为“孝弟为行仁之本”。即是说,孝是为人做事的根本,是首要的道德。 其次,朱子认为孝是理的产物,是天理的要求。在朱子思想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未有父子,先有父子之理。” “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父慈子孝作为人伦之理而依于整体性的天理,具有完全的应然性和合理性。孝道的终极依据在于客观世界的天理,以此提升了孝道的本体论基础,赋予孝以更深的哲学内涵。 再次,朱子认为“礼即理也”“礼,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理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与日常生活中的“所以然之极”和“所当然之则”,即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也是人伦日常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则。朱子制定了《朱子家礼》等礼仪规则,对包括孝道在内的家庭伦理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对孝道之仪节和制度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全面完善了孝道礼仪,强化了孝对人的教化作用。《朱子家礼》成为千百年来民间遵循的礼仪,这种礼仪具有强大的持久力生命力,至今依然存活在民间。今天的学子考取大学,考取博士,在某个行业做出成就的时候,依然会想到光宗耀祖。如果没有做好,在社会上身败名裂的时候,就会认为给祖先丢脸了。继承祖先之志,述祖先之事是千百年来中华子孙的追求,孝就是方向、就是目标、就是准则、就是信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