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红色经典:将青春融入时代的洪流
2021-03-22 17:09:36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要找个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 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中,卢嘉川、许宁与青年同伴们对出路问题的思索和回答。20世纪30年代初,除夕之夜的北平,外面寒风逼人,10余位青年聚在一处热烈交谈,燃起情感与思想上的温暖篝火。他们思念沦陷的东北故乡,痛陈腐败的当局统治,愤恨日寇的侵略,欢呼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民族的生死存亡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席间旁听的人中就有小说主人公林道静。 据说,这个难忘的除夕之夜是以作家杨沫的亲历为底本的。1933年的除夕之夜,杨沫参加了一场进步青年聚会,深深地被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他们带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吸引。这一晚因而成为她人生的“急转弯”。 人生的出路问题,曾经摆在我们太多人面前。这是《青春之歌》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地方。我也经历过旧社会,体会过民穷国弱、受侵略受奴役的滋味,看过土豪劣绅的黑暗勾结,见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腐败堕落,对社会一面灯红酒绿、另一面路有饿殍的现状愤愤不平。1949年我17岁,正在读中学,家里连隔日的粮食都没有,读书能读到什么时候不知道,读出来会是什么前途也不知道。当年8月,解放军千里进军福建,解放了我的家乡。我亲眼看到进城的解放军军纪严明,对老百姓体恤爱护,心底已经明确地意识到,这才是中国的希望。于是,8月底我就离家参了军,跟着大部队一起开拔向南。那是我17年来第一次离开家乡,背着行囊握着枪,走在队伍中间,天下着雨,黄泥地卷起来的泥浆溅得满身都是,心里面却晴朗得很。 阅读《青春之歌》,常常让我想到那个启程行军的日子,想起入伍之初的心情。我和林道静一样,都是在寻找个人出路的过程中,看到国家的出路所在,都是为着理想走出家门,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青春之歌》小说发表的那一年,我已经到北京读书了。身边的同学对这部小说几乎是无一例外地称赞。小说描写的北平、北京大学,北大的红楼、教室、东斋西斋,让我觉得无比亲切。杨沫写出了我们共同生活过的环境,写活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年代,她笔下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王晓燕、王教授等,是我们的同学、兄长、老师,更是我们的先行者。林道静的故事,就像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一样,因为它体现着我们的困惑与苦闷,我们的追求与理想,我们想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奋斗与抗争。那时正值革命热情高涨的年代,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学生集体出过一本纪念集就叫《战斗中成长》,大家都把卢嘉川、江华当作英雄偶像和先进典型来学习。《青春之歌》就像青年人的革命教科书,教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成长、如何战斗,教导我们哪怕在小学教员的岗位上,都可以成为最英勇最前列的“战士”——关键是将自己的命运和千百万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