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糕
2021-02-01 15:53:43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母亲早早打来电话,说父亲要送发糕与板粟到我家。所谓的发糕,其实就是自家蒸的糕点,加一个发字,发财,南方人图个吉利。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在城里买了房,双亲喜欢农村的生活,不愿搬来城里住。父亲喜欢种点菜,伺侯一点庄稼,养一点家禽,活动活动筋骨。在城里,住的是单元房,没有这个条件。实际上,从城里到父母住的地方也不远,也就是三十分钟的车程。我要上班,父亲隔三差五会来看我一趟,送一点自己种的菜,没有打过农药,吃了放心。父亲话不多,见面,简单说个三五句,就走了,无非是注意身体之类话。我很惭愧,因为我去老家看父亲的次数明显少于父亲进城看我的次数。 父亲把糕送来,已是傍晚,留他吃晚饭过夜,他说天快黑了,要赶回家。快到晚饭的点,所以我没有急着去吃发糕。本来晚上是不吃东西的,但忍不住,在晚上还是吃了一块糕,一吃就是母亲的味道,甜中带着嫩滑,数十年来都没有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世间唯父母对儿女的感情,是不求回报的。 发糕制作并不复杂。头一天,把上好的糯米放到水里浸,第二天用石磨碾成浆水。现在也可以用机器打成浆水,那可以省去很多的功夫。但母亲还是用石磨,她说这样才是原汁原味。原来我还未成家,暑假住在父母家里。有一段时间,我写字刻意追求像印刷体,因为农村的人认为这样有水平,好看,但与书法之路相去甚远。母亲看了我写的字,说没有个性,写这样的字千篇一律,还不如打印机打出来更简单一些。我细想,母亲说得太有道理,这与手工磨浆是一个理。从此,我都寻找古代书法大家的法帖拿来临摹。 浆水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糖或是盐。母亲都是加糖,因为我们从小就喜欢甜食。做发糕,一定要用柴灶大锅。大锅里放入水,要超过锅的中间。蒸糕也是特制的工具,用铁皮做的环状小锅。先在锅底下面放入一点猪油,均匀抹平,然后一碗米浆,摊平,盖住锅盖,过个三五分钟,打开,又一碗浆水,又摊平,糕蒸两层要匀放一次猪油,这样循环反复。最后到环状小锅顶部,大功告成。做发糕很耗功夫,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性。一层糕没蒸熟,怎么能做下一层呢。我在小的时侯,看着母亲做发糕。学会了做事不能急躁,要一步一个脚印。所以,现在,我学习书法,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求快不得。 母亲的味道,是放在心里的,一个游子,只要想着母亲的味道,自然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而我则是幸运的,想见母亲,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想想那句老话,尽孝要尽早,老天不等人,不知不觉就到不惑年纪了,母亲也老了,看着身边的年轻后生,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中年让人稳重,让人思虑,那股激昂劲头也没有了,代之的是更多的思考。 想一想,自己现在与书法有缘,其实也是一个理。年轻时,总想获奖,临帖,创作,都冲着一股劲去,只要与字帖临得像,写出的字,能看出来路是哪一家就行。到这个年纪,想的就不是这么简单,会深层次思考,别人为什么能成大家,文化修养在书法作品里所产生的作用太重要。母亲其实当年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当过民办代课教师,与她一起入职的,早已转正。而她因为子女多,最终选择了放弃,但她对读书总是很热衷,深深影响了我一生。书法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与母亲做家乡的风味相通。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