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考亭
2021-01-06 15:04:43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李家林 自打告别居住几十年的老屋,搬迁到西区的新家后,每天选择晨练都往位于考亭的十里柳堤慢跑。一是手机微信计步器显示:从新家到考亭翠屏山码头往返六七千步左右,刚好适宜老龄人的运动量;二是沿着柳堤慢跑,空气清新,映入眼帘的尽是青山碧水、鲜花绿树、小桥流水、亭榭画廊,感觉十分清爽。 柳堤因堤岸两旁种植垂柳而得名。道路平坦笔直,分休闲道、自行车道,又紧挨考亭书院、考亭古街、葡萄园,成为四方游客趋之若鹜的热门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因此,每天清晨来此练操、习武、跑步、垂钓、跳舞的市民络绎不绝。 近年考亭村变新、道变宽、景变美,成为闽北最有名气的旅游景点,这是令我刮目相看、屡屡感叹不已的。七十年里,我是地道的见证者之一。 听母亲说:咱家是1948年底随父从四川迁移建阳。新中国成立前后,美蒋不甘失败,飞机经常骚扰轰炸。为躲飞机,每当听到警报声,母亲就得拉着年仅不到三岁的我往城郊考亭跑。当警报解除后回到家时,每每听说某街某店挨炸,死伤多人。其中,1949年7月8日当天是建阳城被炸最为惨烈的一次。当天,美制飞机狂炸建阳城,永安街、中南街、东门、南门一带400多家商店、民宅瞬间成了废墟。整个建阳城硝烟弥漫,焦土遍地。 印象里考亭是避难的一隅“方舟”。其实,考亭仅是一个小山村,凭着大片参天大树的庇护,曾有意无意地保护了一方生灵。 史载:考亭这个名字在南宋时期十分响亮。南宋绍兴十年(1140),朱熹父亲朱松任建州政和县尉时带着十一岁的儿子朱熹路过考亭,看到此地青山环抱,溪水碧澄,环境清幽而流连忘返。他便对儿子留下了“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的嘱咐。绍熙三年(1192)6月,朱熹从寓居40余载的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迁至考亭构筑精舍,一方面是为实现其父生前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因为考亭依山傍水的秀丽景色确实使人身心俱静,是著书传道的极佳环境。书院初名为竹林精舍,后因来学者益众,便在东面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宋理宗在朱熹去世后,诏改为考亭书院。 朱熹在考亭授徒讲学八年。其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而来”,使之成为南方最大的高等学府而风光一时。 八百年岁月更替,沧桑巨变。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