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乡贤添新锐--评《南闽阙里纵横谈》
2020-10-23 16:44:54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大潭,建阳潭城的别称。从古至今,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当代建阳文化名人刘建著有《大潭乡贤》一书,为80位品行高尚、博学多才的名士精英、贤能善人立传。另一位建阳人李家林读了《大潭乡贤》一书后,欣然为之写书评,赞曰:“这些乡贤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实,李家林本人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乡贤。年过七旬的他,曾从事教育、新闻、文史工作四十余载,至今仍笔耕不辍。近日送给笔者的《南闽阙里纵横谈》一书,就是他退休以后的佳作汇辑。 “士大夫居乡贤者为绅”。传统意义上,乡贤是某一地域才德突出的人,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资源。传播文化,引领风尚,撰写方志,考察文物,记录民俗,歌颂家乡,乡贤一向是一个地方最忠实的文化守护者、传承者。家林正是这样一位堪称乡贤的人。在《南闽阙里纵横谈》一书中,他对家乡历史的虔诚、对家乡乡贤的尊崇、对家乡风物的热爱,流淌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就算不能改变更多的心,我们至少要把家乡历史之中最精华的东西,最大的感动,以最谦卑最虔诚的姿态传承下去。”家林做到了,而且做得令人感动。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物,它见证历史、凝聚智慧,给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建阳先贤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风物是什么呢?非建盏莫属!《南闽阙里纵横谈》开篇就收录了中篇报告文学《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后面又有《建窑黑釉盏惊现“南海一号”》《金油滴建盏的“禅缘”与“茶缘”》等篇什,忠实记录了他对建窑建盏的考察、发掘、思索,让人们对这一艺术瑰宝刮目相看、叹为观止。 他这样评价建盏的历史和艺术地位:有人说,读懂了唐三彩,就读懂了大唐太平盛世的豪气干云;读懂了宋代“建盏”,就读懂了宋人饮茶返璞归真的闲雅意境。 他这样描述建盏的惊艳: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之间如有神在,这就是宝气,这就是此宝的艺术之神?其艺术的精髓随着紫光洒向人间并永恒地与世长存?釉层透晶蓝,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是其他曜变所没有的。 他这样讴歌传承建盏工艺的当代工匠:谢松青,痴迷“建盏”不了情;李细妹,拍得天价建盏的女工匠;黄祥元,七彩曜变艳人间……正是这些传承瓷艺的艰难跋涉者,以工匠精神让传统工艺熠熠生辉,创作出一件件让世界惊艳的建盏佳作,让外宾爱不释手,连称“这是来自东方的国宝!” 如果说建盏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音乐,那么,从古至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则是流动的历史、流动的风景。在家林的笔下,把对家乡的挚爱之情,落笔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身上--朱熹、宋慈、游酢…… 家林写历史人物,并不一般地写人们所熟悉的内容,一般地歌咏他们的生平事迹,而是从中挑出最有内涵、最有意义的故事来写,让人从中受到启迪。如书中收录的《朱熹倡廉反腐之行状》《朱熹与辛弃疾的莫逆之交》《朱晦翁与陆放翁的深厚友谊》《宋慈与刘克庄的君子之交》《游酢的反腐倡廉“清议观”》等,都属这一类。读罢这些史海钩沉的历史故事,让人管中窥豹,足见他们的人品官德、行事风格、交往之道等,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好的教益和启示。 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在纸上写下“史”字时,一定要格外虔诚,否则就是一种亵渎。史,记事者也。难得是还原真相,悟出真谛。家林在其文中,对前人的历史记录并非照单全收,更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考量和见解。这一点,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在为《南闽阙里纵横谈》一书写的序言里这样说:以前,我曾见有人撰文说朱熹在全国各地建有数十所书院,在家林这部集子里看到他详细写道:朱熹一生亲手创办的书院有4所,全部在闽北,即在建阳的寒泉精舍、云谷草堂,沧州精舍和武夷精舍。此外,修复书院3所,前往讲学的书院41所。仅此一例,足见家林对史料印证的严谨态度,值得诸多文友学习。 家林尊重历史、崇敬先贤,但并不厚古薄今,在书中的129篇文章中,写今人今事的篇什毕竟更多些,倾注的情感也更饱满些。如《智恒之路》中对企业家李贵生的采写,从《他激情期盼故乡大商无界》中对作家王宏甲的访谈,《昔日英雄救灾民,今朝社会助英雄》中对见义勇为先进典型白旺泉的讴歌,《照亮“理想与人生”的“当代保尔”》中对残疾作家沙漠舟的追怀……都是从时代大潮中采撷的浪花,鲜活生动、洁白晶莹。还有第四辑“散文特写”中对故乡山水的描写、对童年生活的回眸,都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第五辑“时评札记”中收录的部分时评札记则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维,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却言之有据、耐人寻味。这些都佐证了家林深厚的人文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 古之乡贤,是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文化基因的传承者、造福桑梓的示范者。从家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血脉的传承及弘扬。他们有追求、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知识、有文化,乐于为传承文化、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向贤彪)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