廌山书院寻迹
2020-09-25 15:39:53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建阳的西片,物阜民丰,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带溪山清邃,青山隐隐,秀丽风光无限,是卜居胜地。 道学南传后,书院林立,讲帷相望的胜景我们如今已不得亲见,加之年代久远,几经兵燹,大多古迹早已倾圮于萋萋芳草之中。唯山间之清风泠然依旧,一带清流迂回远绕,高山巍巍。 我原到过廌山书院的,几年前,因为一次送课下校的机缘,在长坪小学开课,听说廌山书院就在附近,课后得了空儿,跟着大部队走,囫囵游览了一番。始知它是那样近在咫尺,只消用点心,不用舟车劳顿便可以随时寻访的。 这一次游览的心境竟和上一次大不相同。上一次来得仓促,没有提前作好相关的功课,只流于眼观,耳听,竟然连书院的名称中的“廌”都没能顺畅的读出来。戊戌深秋的这次寻访,提前一周知道了游览的消息,夜里抽了空,净手洁案,正襟危坐,翻阅了相关的史料记载,才知道自己在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工作,这个地方也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游酢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内心越发肃然敬畏起来。 “闽学鼻祖”游酢是建州建阳长坪人,少时聪颖,能过目成诵。宋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远赴洛阳,师从程颢、程颐,并深得程颐赏识,成为程门弟子,程颐谓之资可适道,可传承道统。后来,游酢也成为了二程“洛学”的首要传人,位列程门四大弟子(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之首。宋元丰四年,游酢别了师长,载道南归。从此二程的“洛学”得以远播到东南各省,在福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学体系。 游酢的思想还深刻的影响了一代大儒朱熹,朱子极为崇拜游酢,在他的《四书集注》中也大量引用了游酢的语录。朱子理学体系的形成也深受游酢、杨时的影响。 哲宗朝时,游酢请求调离京都,于家乡长坪的豸山之麓建了一座草堂,孜孜矻矻,潜心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这座草堂就是廌山书院。 匆匆三十载一晃而逝,年届花甲的豸山先生,于宋徽宗政和年间汉阳军任上写了一首《悔子》: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这首家教遗训,诗短情长,言辞恳切,道尽多少殷殷寄寓。 如今的廌山草堂尚存小屋一楹,走进书院,正巧看见附近的村民养的老母鸡在院落里悠然地踱步觅食,身后跟着一群欢腾雀跃的鸡雏,叽叽喳喳,好不热闹。也有村民在此架起晾晒的长竿,生活味和书卷气相逢在此,倒不觉得冒渎,却也多少有些寥落了。 晴光朗照,清风惬怀,光阴倏忽而过,回程,展眼看向草堂,箩薜倒垂,芭蕉冉冉。一带旧垣残壁上还可依稀辨出砖雕的花样来。再看满庭芳草蔚然,书院周边嘉木葱茏,奇花闪烁,竟让观者生出不知身在何世的慨叹来。 这曾经催发出灼灼智慧之花的胜地,培育出的英才不知凡几,如今只静默的掩映在彧彧草木与栉比村墟之中,门前獬豸公裳如故,不知儿孙勤勉读书否?我为廌山书院一叹! 此行得了一本装帧精美的建阳地方志--《西出阙里,云水桃源》,祝熹先生所著,还有他的亲笔签名,喜不自胜。 我想要了解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想要触碰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好,就从手里的这本书开始吧。(曹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