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吉:千年窑火 从泥土到永恒的耀变
2019-10-12 10:51:46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南平站王林强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建窑遗址 漫步在水吉镇主干道上,随处可见各式古朴风格的建盏门店,里面的建盏作品琳琅满目,有素淡雅致者,有奇异瑰丽者,有古韵隽永者…… 每逢周末,水吉镇建盏一条街更是格外热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盏爱好者,或走马观花,或凝神研究,或以盏会友,一天结束,大家无不满载而归! 如今,只要一提到水吉镇,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建盏。建盏是土与火的艺术,正是因为土,注定了建盏与水吉镇有着解不开的千年情缘。 宋建黑油窑兔毫盏 寻找前世建盏情缘 透过老照片看到建窑遗址上那堆积如山的废弃窑具、建盏瓷片,无一不印证了唐、宋建窑建盏的辉煌。水吉镇作为建盏的发源地,虽然有过与大唐文明相伴的辉煌时刻,但历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变革的风雨,建窑湮没了数百年。1935年,当美国人詹姆士·普拉玛寻找到黑釉茶碗的故乡水吉镇时,美国、欧洲都引起相当大的轰动,但此时我国却战事连连,未激起一丝波澜。 “当时到处都在大战,我们担惊受怕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哪里还顾得上那一块破瓷片。”水吉镇退休老干部陈平回忆道。 早年龙窑那片山头有很多完整的,甚至底部刻有字的建盏,但由于传承的断层,文化的缺失,没有人知道那些破旧的瓷碗价值连城。相比自己保存建盏,大家更喜欢替外国人找建盏、运建盏,因为那样有“高额的务工费”。只有零星的古玩爱好者把这些无人问津、别人口中的“破瓷片”当作至宝珍藏。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轨道,对建窑的考察由此开始,建窑建盏正式踏上了它的复兴之旅。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工作组在芦花坪窑址堆积中采集到铭刻“绍兴十二年(1142)”的匣钵,对确定建窑的制瓷年代具有实证的意义;1979年,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和建阳瓷厂试制的仿宋陶瓷产品在北京展出,经专家鉴定,与宋代建盏相似;1985年,建窑遗址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水吉后井发现稀世珍品“珍珠斑”瓷盏;2001年,建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年的漫长岁月中,建窑建盏的面纱再次悄然掀起。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