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的《灵山歌》
2019-07-12 11:43:48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我们望得见灵山,一座不屈的山!”“伟大的战斗者,重聚了大军,坚持大义的血旗……披靡着东南整个的地区。”这是左联创始人之一、著名诗人冯雪峰在1942年关押在建阳徐市集中营时,强忍着因胸肋骨发炎流脓的剧痛,为缅怀方志敏烈士而重新写就的。 这首《灵山歌》始创于冯雪峰1941年初于浙江金华被捕后,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时期。参加过长征的冯雪峰到达陕北延安后,又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到上海负责统战、文化工作,之后回金华老家创作红军长征长篇小说《卢代之死》期间,不幸被捕。在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狱中,冯雪峰坚持不懈地用诗作投枪、作号角,代表作《灵山歌》组诗是以上饶的灵山为题,歌颂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方志敏。 从上饶集中营的铁窗上,可看到对面远处的灵山。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方志敏所领导的工农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狱中的冯雪峰经常远眺着这座灵山,陷入沉思。 他追忆起1934年初在会上结识了方志敏,及1935年8月方志敏英勇就义的消息,默读着1936年5月从鲁迅手中接过方志敏所作的《清贫》《可爱的中国》……于是,他一改年轻时在“湖畔”诗社写下的那种清新柔美的抒情,变声为一种革命者豪情激越的呼号。虽然,诗中出于当时狱中的恶劣环境,没提一字点明方志敏,但诗人冯雪峰笔下赞美坚贞不屈的灵山,是对方志敏烈士伟大形象的描绘与歌颂。 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茅家岭不到一个月,就染上了“回归热”。在无医无药的情况下,他躺在牢房的木板上起不来,是郭静唐等难友的相助才挽救了他的生命。接着,他又患了肋骨结核病,烂断了两根肋骨。即使重病在身,特务们还要逼他劳动、跑步,他常昏倒在地。即便如此,他依然以笔当投枪,在集中营开始了新诗写作。他的狱中诗,有的贴在墙报上,有的在难友中传抄阅诵,就像黑夜中的火炬,燃烧在难友们的心坎里。他在狱中写下包括《灵山歌》等50多首长短诗,托人带给上饶的地下党员保管。由于白色恐怖和日军对上饶地区的轰炸,这些诗稿全部散失。 1942年6月,由于日本侵略军逼近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决定将上饶集中营关押的人员押解到福建建阳徐市镇,冯雪峰被编在病号的队伍里行走,于6月5日起程。上饶与建阳相距数百里路,沿途需要翻山越岭,过河涉水。天气开始炎热起来,这对于长期在集中营里备受折磨、营养不良的人来说,路途的艰苦可想而知。冯雪峰当时已年近四十,体质相当虚弱,是整个病号队伍中年纪最大、病情最重的一个。一路上,他忍着疼痛,手拄着一支破竹竿,背着一个小包,在宪兵和特务的武装押解下,艰难地攀登着闽北的大山。6月17日下午,前面走的六中队战友举行了举世闻名的赤石暴动,有80余名战友冲出敌人包围圈,成功脱逃。他听了此消息,高兴万分。 到了徐市后,因冯雪峰是重病号,特务们将他关进医务室的病房里。所谓病房,实际上就是徐市一座名叫东岳庙的戏台。冯雪峰与羸弱多病年仅17岁的难友李士俊合睡一张破席子,抵足而眠,朝夕相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冯雪峰就用低沉的声音,向他讲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在徐市集中营里,虽身陷敌人囹圄,病体疼痛难忍,但冯雪峰始终不肯放下手中这杆战斗的笔。虽然他在上饶集中营写下的50多首《真实之歌》(后改为《灵山歌》)诗全部散失,但他缅怀方志敏的心绪丝毫未减。每天晚上,冯雪峰躺在地板上,脑子里想诗,打着腹稿,次日上午,便会在破席上侧卧着身,拿着笔,修改着前晚想好的诗句。有时字迹实在太模糊了,他就叫李士俊帮誊清一下。 1942年11月,冯雪峰终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以保外就医的名义出狱。1945年抗战胜利后,冯雪峰把自己在重庆出版的《乡风与市风》和《真实之歌》寄给丁玲,转给毛泽东。后来,毛泽东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期间,接见了冯雪峰,当面称赞说,好几年来还没有看到过像《乡风与市风》《真实之歌》这样好的作品了。(李加林)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