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卢书院:藏修之所 抱膝长吟
2019-05-09 10:45:4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建阳的考亭书院皆因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生前游历讲学的地方而闻名全国。 松溪县同样也有一座朱熹读书著作、讲学授徒的书院 ——湛卢书院,却鲜为人知。 曾经盛极一时的湛卢书院原建于松溪县省级风景名胜区湛卢山剑峰之下。据《松溪县志》载:朱熹因父韦斋公在政和县为官,其祖父朱森死后葬于政和护国寺附近山中,寺距湛卢山数十里,朱熹来往祭扫,多次游览湛卢山。他被湛卢山瑰丽秀美的景色所陶醉,在这里流连忘返,于是,在山上建“吟室”。“吟室” 旧址在剑峰之下,南倚湛卢山麓,濒于星溪之秀。朱熹在“吟室”读书著作,讲学授徒,远近学者闻名接踵而来,使林茂深僻之处湛卢山,成为弦诵之区,后人把“吟室”改建为湛卢书院。 湛卢书院的建筑规模虽然没有白鹿洞书院那样有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但作为一个书院来说也颇具规模。据旧《松溪县志》记载,书院像一座庙堂屹立在剑峰之下,院内布置也十分庄严肃穆。厅堂正中祀朱熹神像,两边配以刘子翚、黄震、蔡沈、真德秀南宋四大儒。书院的大厅为讲堂,边房为学生宿舍,书院课程是教以濂、洛、关、闽之学。当时湛卢书院还置有农田收租,作为办学经费和学生伙食费。从此,湛卢书院就闻名四方,远近士子咸集,不仅造就人才,而且使程朱之学传播天下。古人在史书描绘当时学子在湛卢书院努力学习和传播古代文明的盛况,谓湛卢书院“乃藏修之得所,常抱膝而长吟。时而玩峰头之月,时而鼓洞口之琴,时而倚檐前之竹,时而听窗外之禽。文射北斗之光,一灯频燃黎火,山擅南天之秀,万象尽罗胸襟。” 湛卢书院自宋朝到清末,更历数个朝代,上下几百年,兴而复废,废而复兴。每遇名师主持教学,书院就办得十分兴旺。元至顺四年,杨缨担任湛卢山长(即书院院长),问学者接踵而至,求道者摩肩而候。元至正十六年(1356),因当时地方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湛卢山祭祀朱子,往返不便,因而把书院搬到城内县治之右,并奏请朝廷赐额曰“湛卢书院”,此时湛卢山麓书院被改为僧舍,人们称为“下祠”。 书院在明、清两代几经兴废,有时在山下办书院,有时在城内设书院。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潘汝诚,好学尊儒,振兴文教,决定既保存在山书院,使好静士子,在那儿深造学问,同时又恢复在城书院使居家童生能就近入学,因此,先把山下“下祠”恢复为“湛卢书院”。又把城南石壁禅寺改为城内“湛卢书院”(即学巷,今松溪一中校址)。 湛卢书院建成后,培养了大批著名学者或名宦。仅宋明两代松溪县就出过25位进士,明洪武十八年出了李俊、江观、易嶙等同榜三进士。明万历三十二年,松溪县人魏溶、真宪时同登进士榜,在当时成为佳话。明朝时,松溪总人口不过3.5万多人。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宋明清三代松溪籍举人就有51名,进京师国子监的贡生就达345人。其中明朝一代出任为知县的达十九人,知事五人,县丞十人。明清两代松溪人在全国各地为官的有355人。 清道光初年,湛卢书院仍十分兴旺。可是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湛卢山山麓书院逐渐衰败,开始还有残垣遗址,后来渐次淹没于荒草乱石之中了。至今,人们在游览湛卢山时,只能看到后人立于“吟室”旧址的一块石碑了。(魏农)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