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以“内圣外王”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2018-10-11 09:04:0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三)至善的修养,向上的人生 《大学》的实质内涵是对人实现终极关怀,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这两者是古代政治追求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经典,是儒家的“圣经”。朱子把最高的个人修养境界“至善”与世俗的“平天下”统一起来,是超越了一般宗教信仰的“世俗信仰”。宗教对个人来说,起点也是追求“修身”,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是“至善”,但宗教修身的最高境界,很少世俗的元素,而是离世俗越来越远,最后达到的彼岸世界是单纯的精神上的超越。而儒家者不同,他的彼岸世界是“平天下”和“救民于水火”,从自己的功业成就来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以此达到现实的超越和精神上的升华,这是朱子理学和一般宗教的最大不同。 因此,朱子指出了“至善”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一是要明确角色定位。他对君、臣、父、子、国人在“至善”中所要求的原则作了详细的解答,即“至善是明德中有此极至处。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从而确立了个人在社会担负的角色所应保持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培养道德自觉。朱子主张唤醒个体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德性,克服思想深处的消极因素,发挥个体的道德自觉性而“作新民”。朱子还认为,个体在“明明德”的基础上,应当推己及人,从而实现个体道德向集体道德自觉意识的转化,最后全社会自然地达到“至善”。当“善”成为人人主动追求和崇尚的社会价值时,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接近“至善”的境界了。三是政治上,朱子认为,君主治国平天下要德修于己,感化别人,起表率作用,“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德也”,通过君主的表率作用,使民众从“不善”逐渐转化为“至善”。朱子认为,这些都是建立在个体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先立志,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把修身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不断鞭策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的锤炼,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进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其次表现为“至善”;“外王”表现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战国时荀子就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当具有“经纬天地而载官万物”的本领,这是理想的才智,一般人很难达到,朱子不做这样的要求,他认为只要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即可,即“向上”。因此,朱子“内圣外王”的现代意义即是“向善向上”。 (摘自《朱子文化简明读本》 福建教育出版社 黄靓整理)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释 文: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时代价值:慎言;谦虚 画 解:推己及人 文: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时代价值:慎言;谦虚 画 解:推己及人 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告诫他的子侄说:“听到议论别人的短处,耳朵可以听,但不能去传播。既然不去传播,又何必去听呢?所以听到议论别人的短处未必要听,但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则不可不听。谈论别人的短处,攻击别人的恶行,不是君子所该做的。” 北宋范纯仁告诫子弟说:“一个人即使再笨,他在指责别人时却很聪明;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宽恕自己时却很糊涂。你们应当用批评别人的态度来批评自己,用宽恕自己的态度来宽恕别人。这样就不怕不能达到圣贤的地位了。” 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推己及人的恕道,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随便揭人之短,也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揭人之短,是为了使人有改过之心,走上为善之路。 朱子曰: 当择善以潜心,毋以一长而自足。(《祭郑自明文》)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至于圣贤矣。(《四书或问》卷二) (本文摘自《朱子家训》故事国画注解图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彦寿注解)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