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聚星亭
2018-08-01 17:01:53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千古风流聚星亭 宋代扬州的芍药盛名于天下,可与洛阳的牡丹争胜。 北宋庆历年间,韩琦来到扬州,任太守。宋王朝的太守,有太多风流倜傥的才子,是欧阳修说的“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这一路的人物。那年,扬州官署一种很特别的芍药开出花来,它的一根枝头竟然花开四杈,花瓣上半部与下半部都是红色,中间一段呈金黄色,整朵花看起来就像“金缠腰”。扬州满城芍药,没有这品种;扬州城满城芍药,也难得一枝四杈。面对这像祥瑞一样的景色,韩琦怎能不设宴赏花?既然花开四杈,就得选四位主角。彼时,王珪为监郡官,王安石为幕职,一并叫了来,加上韩琦,还少一人,便又邀请一位钤辖,可是钤辖暴泻不止来不了。便从来往的京官客人中选一位。一位大理寺丞陈升之正在扬州,于是入选,被邀请来参加宴会。酒筵一半时,韩琦唤人剪下那四朵“金缠腰”,四人各簪一枝。后来三十年间,四人先后拜相。 一桌四人,都是未来的宰相,可谓济济一堂! 陈升之——韩琦请的第四位客人,他是建阳考亭人。 陈升之原名陈旭。陈旭的母亲怀孕时梦见江西南康城北九日山的山神投怀。那时,陈旭的父亲在南康县任主簿。等到孩子降生,就以“九日”为“旭”取名。陈旭生下后,左手拈住耳朵右手指向东方,暗指自己姓“耳东陈”。陈旭后来因避宋神宗赵顼(xū)的讳而改名陈升之。 陈升之在仁宗的嘉祐五年、英宗的治平二年、神宗的熙宁年间,辗转宰相之位,先后任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加行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是俗称的副相,同平章事则是俗称的宰相了。真真是宰执重臣,三朝元老。 王安石变法时,陈升之的政见与王安石不同,因而罢归考亭。 回到考亭的陈升之在溪山之间建起一座亭子,取名“聚星亭”。“聚星”是涉及家族荣光的闪亮代号,指向汉末陈、荀两家一次惊动太史名闻天下的聚集。 陈家有“三君”,陈太丘(陈寔)、陈元方(陈纪)、陈季方(陈谌)。他们德高识远,是望族名士的代表,在士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并称“三君”。 荀家有“八龙”,是荀朗陵(荀淑)的八个儿子。分别是荀俭、荀绲、荀靖等八人。荀朗陵曾住在西台里,县令说,以前高阳氏有八位德高才全的子孙,如今荀朗陵也有八个儿子,就将西台里改名为高阳里,荀朗陵的八个儿子也被称为“八龙”。 一次,陈太丘拜访荀朗陵,陈家贫穷没有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车,二儿子季方后面跟随,年幼的孙子长文(陈群)坐在车里。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让三儿子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荀彧)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八龙”和“三君”齐聚一起。 那天晚上,洛阳值班的太史官夜观天象,看到一大堆熠熠生辉的星星,大吃一惊,说是“德星聚”,于是太史官在写史时就写道,“五百里之内,贤人聚集”。那是文士凋零的东汉末年,他们两家十一位(加两个尚幼的孙子是十三位)的集结简直就聚集了中原一半的贤人。 陈升之建造聚星亭实是追念家族的荣光。 庆元五年(1199年),陈升之建的聚星亭已颓。陈升之的后人陈总龟对正在考亭沧洲精舍讲学的朱熹说起了往事。陈总龟说:沧洲精舍的东边,先人曾建有聚星亭,如今早已湮没,想请夫子策划,重建此亭。 朱熹答应了,除了筹建聚星亭,朱熹还决定将陈、荀两家相聚的过程绘制成屏风,像连环画一般展示“聚星”的过程。朱熹安排门人吴稚考证汉末的车服制度,又找了张、黄两位画工将吴稚的考证结果定格在屏风上。 庆元六年(1200年)正月,聚星亭的屏风绘制完工。朱熹为此写了《聚星亭画屏赞并序》,这是朱熹生命最后时光的文字之一。朱熹花费了许多的心思筹划建造聚星亭,难道只是追怀陈氏家族的荣光?其实不是。朱熹借着聚星亭,表达维护大宋朝纲及匡扶天下道统的良苦用心。 “德星聚”的那一夜,陈、荀两家的孙子陈群与荀彧还小,但两家的基因太好,他们自然也成了重量级的人物。荀朗陵的孙子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是曹魏集团的干将。陈太丘的孙子陈群先被刘备辟为别驾,后来成了魏明帝的颖阴侯,也服务于曹魏集团。 陈群与荀彧出生德行高尚的高贵门第,都是汉家后人,却都背弃了汉王朝而归附于奸雄曹操。在以大汉王权为正统的士大夫心里,荀彧、陈群有悖纲纪!朱熹在《聚星亭画屏赞并序》表达了神圣的忧思: 彧(荀彧)乃附曹,群(陈群)亦忘汉,嗣守之难,古今共叹。 嗣守,是遵守是保持是继承。朱熹感叹陈、荀的后人毕竟没有为兴复汉室而奋斗,转投曹氏集团,是背叛! 天下,能坚守的有几人?写下这些文字的两个月后,朱熹去世。 如今,陈总龟倡建、朱熹筹划的聚星亭已散为尘烟,而与之相关的“德星聚”、“四相簪花”、“聚星亭画屏”、“朱熹写《赞》”的故事,风流千古,依然传唱。(祝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