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省委在太阳山
2016-08-03 10:54:58 来源: 责任编辑:建阳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闽北革命形势随之日趋紧张,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闽北各地的反革命军事围剿。以国民党建阳专员陈世鸿为总指挥的“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出动二个团的兵力,对闽北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攻。 10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在省委书记曾镜冰的带领下移驻建阳麻沙交溪村,在附近的牛栏前,省委召开扩大会议,总结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清剿”中的经验,决定将闽北、建松政、闽东基本地区武装队伍编为省委游击第一纵队的三个支队,不久,省委机关又移至邵武漳树源。次年二月,国民党顽固派又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攻,以80师师长李良荣为总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围剿。中共福建省委自卫武装在黄坑一带发动群众奋起反击。5月,省委书记曾镜冰带领省委机关及警卫班撤离到建阳太阳山下的书坊南门丁厝村,与汪林兴、叶良运部队会合。太阳山地处群山峻岭之中,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我党建立起来的邵顺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 中共福建省委迁驻太阳山后,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对闽北地区的第二次军事围攻被迫收场之时,而日军沿浙赣铁路线的入侵也已撤退之际,国民党设在东南地区的最高指挥机构——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上上下下还处于惊魂甫定之中,无力组织新的军事进攻,使书坊周围环境与形势都出现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省委抓紧这一有利时机,进行内部整顿与部队的集训。为此,指派省委委员苏华到建阳建立城区至麻沙的交通联络站,将顺阳县委书记翁赫贵调到省委机关,配合搞好书坊丁厝一线及邵武边区的群众发动,搞好后勤供给,并要求他负责在太阳山上搭建200人的竹蓬,会场与操场。在王忠华、程胜福、翁赫贵的带领下,他们白天在山上搭盖竹蓬,晚上就在丁厝的村庄发动群众。为保证省委在太阳山正常开展工作,当地群众纷纷出动为省委机关和部队买米,买菜,买肉买日用品。有些危险物质,如枪油,电池等,当地百姓就主动协助到外地购买。为了防止省委机关迁来的消息外泄,广大群众还日夜主动站岗、放哨。 为了方便城市来的同志,省委还在沿途设立了联络点。第一站是建阳麻沙镇里井窠保长杨咕子家。前来学习的同志抵达杨咕子家后,再由省委警卫班的人员护送到黄岭接头户赖麻子家,然后再由专人直接送到太阳山。此外,还在麻沙开了一家旅馆,由翁赫贵负责,陈帮兴做招待员,作为来往同志的落脚处。1942年底,前来参加太阳山武夷干校第五期训练班的城市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陆续到齐。当年八,九月间,太阳山的竹蓬均已搭好后,省委机关和自卫武装也相继迁上太阳山。之后,省委将闽北、闽东、闽中游击队的干部、城市秘密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和基本地区的工农干部,陆续调到太阳山,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党性的决定》和延安整风精神,开展以加强党性锻炼为主的整风整训运动。 为了做好整风整训运动,中共福建省委于1942年7月就发出《关于加强党性的决定》指出:党的巩固,党的行动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整风整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在省委机关干部和各地区领导骨干中开展党性党纪教育,着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大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关于党性锻炼的决定,摆表现,找危害,挖根源,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达到增强组织观念,加强党的团结,提高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自觉性。 1943年2月,根据前段加强党性锻炼的教育后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省委作出《第二次关于加强党性的决定》。决定除继续强调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外,着重指出一切违反党性的根源,“都是思想上错误的结果”,“目前最错误的思想是不能把握整体的狭隘主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只看到部分环境,看不到整个革命的光明前途,只看到一时的困难,看不到整个过程的顺利;只看到个人,看不到组织;只看到部分经验,看不到整个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只看到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周围的具体环境。”为此,省委决定必须“广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实行思想的改造,从思想上打击党性大敌,实行思想革命”。提出对党性坚强的同志应予以表彰;对违反党性错误严重的,必须展开斗争教育促其改正。 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需要,培训一批善于在艰苦环境中的独立活动的干部,省委在发出第二次加强党性锻炼决定的同时,于2月份决定在前四期的基础上在太阳山续办第五期武夷干校,进行第二阶段的整风整训运动。为此,省委除将各地区前来参加第一阶段整风学习的干部留下参加干校的学习外,还抽调了基本地区的数十名工农干部和20多名在城市坚持秘密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来太阳山参加整风整训。 第五期武夷干校由曾镜冰亲自担任校长,王助为副校长。教育长为王一平,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左丰美任支部书记。学员编成两个队,基本地区来的工农干部编为一个队,城市来的知识分子干部编了一个队。根据地下斗争的需要,城市来的干部一律隐其姓名,编号代名,凡编了代号参加学习的同志都带上了蓝布制作的面罩,互不打听,以利保密。 第五期武夷干校学习的内容,一是形势,二是哲学,三是整风文件。先是学习当前形势,由曾镜冰作报告,对国际、国内及福建省内的军事形势,都进行了阐述。接着进行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辩证唯物论,分《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发生、发展到灭亡》4个课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法则的教育。曾镜冰、王一平轮流主讲。在明确形势,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整风学习,学习的文件主要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性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项(英)、彭(国平)错误的决定》,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和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反对自由主义》以及省委先后两次发出的关于加强党性的决定,在学习文件、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由学员个人从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为了帮助学员学习,省委在太阳山还创办了《锻炼》和《学习》两个政治军事理论刊物,《锻炼》每二、三天出版两版,内容有社论、新华社电讯、论文等。两个刊物除了刊登辅导学习的理论文章和个人学习心得以外,还时常登一些个人有感而发的诗词、歌曲、漫画等,内容丰富多彩,对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期武夷干校贯彻延安整风精神,一方面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性锻炼,另一方面又经常开展文体活动,使干校始终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学员们对干校的生活作了风趣的比喻,称其学习环境是“竹器时代”(所有生活设施都是竹制品,吃的菜也多是竹笋和笋干,连睡觉的地下也会长出竹笋来),把锅巴称为“饼干”,把米汤称为“牛奶”,在艰苦环境中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干校的文体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每天操练之余,总是三五成群或是整队高唱革命歌曲。学员们经常唱的有:《黎明》、《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武夷颂》、《抗大歌》、《新四军军歌》等。还经常举行文娱晚会,既有歌咏、舞蹈等文艺节目,又有根据时事形势与学习内容等自编自演的活报剧,如“瞎子摸象”、“码头工人”、“辩证法”等,既调节丰富了学员的精神生活,又进行了生动的形象化的教育。 为适应更为严峻的斗争需要,干校还对学员进行了革命气节教育和军事训练。 在第五期武夷干校开办期间,省委书记曾镜冰还亲自谱写了《武夷颂》,《生活在武夷》等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尤其是《武夷颂》这首歌曲,激动人心。同志们把它当作校歌,每天清晨,在太阳山上,歌声燎亮,鼓舞着大家同仇敌忾的决心。《武夷颂》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武夷山上,十年抗争,灿烂辉煌。 武夷山上,生长着一群抗日的健儿。 他们驰骋在扬子江畔。 武夷山上,今天是青年学习的场合, 明天是他们作战的战场。 听啊,歌声燎亮, 看啊,血花飞溅, 伟大的武夷山,万古长青。 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发动了的第三次军事围攻,对省委机关驻地建阳太阳山,组成里外两层包围圈。第五期武夷干校原计划学习3个月,被迫提前一个月结束,学员分批下山,返回各自的地区进行反顽斗争的各项准备。 太阳山的整风整训和第五期武夷干校的开办,共培养了200多名干部,是福建党组织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通过整风整训,增强了福建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进一步提高了福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战胜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军事围攻,争取抗日反顽斗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区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