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闽北红色根据地的明珠——竹鸡垅
2016-08-03 10:53:10 来源: 责任编辑:建阳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地处建阳区麻沙镇北端的竹鸡垅(今溪头村),该村北与崇安接壤,东与永兴、毛店、七宝村毗邻,南邻长坪村,西与杜潭村、黄坑乡相连,与邵武仅一山之隔。这里有大片原始森林,西北部有高峻的白塔山山脉(白塔山最高峰,海拔1553米),中部是数十里长的竹溪,南北贯穿。由于村落分散,道路纵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隐蔽,加上此地盛产大米和各种野果,尤其是这里饱经苦难的群众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因此,这些都为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第二次国内战争初期,党领导工农运动的革命火种就在竹鸡垅一带点燃 。1930年2月,在这里创建了竹鸡垅苏维埃政权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 革命烈火在这里燃烧 1928年底,闽北红军五十五团攻下崇安澄浒后,建阳特支的工作从石维下逐步发展到竹鸡垅一带。原籍浙江龙泉后迁居至竹鸡垅吕墩的赵发发、赵陆陆兄弟俩早在1929年底就参加了闽北中国工农红军五十五团四连,不久,赵发发任排长。1930年2月,赵发发和赵陆陆兄弟受上级派遣来到竹鸡垅,扩建革命根据地,组建了闽北红军补充连。在他兄弟俩的积极组织发动下,就先后有曾考基、冯祥贵等二十多人参加补充连,并由赵发发担任补充连连长。这支补充连长期以竹鸡垅为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1930年8月,补充连全体战士,在五福溪与国民党黄坑冯克明部队交火,因寡不敌众,补充连一度被打散,连长赵发发,副连长赵陆陆率队撤至竹鸡垅杭上交界处住在李咕仔家中隐蔽,不幸被叛徒出卖,被引入敌人伏击圈而光荣牺牲。 1932年9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赤卫营一百多人作为工作队,从崇安黎沅,经过高原岭、兰沅至竹鸡垅,帮助建立区苏维埃政府,在油坪大王庙前召开有几百名群众参加的成立大会,刘德祥任苏维埃主席兼区长,饶天福任团支书,冯贵仔任政府秘书。此外,还设有其他机构。区苏维埃政府下设溪头、油坪、墩上、盘墩、兰沅、吕墩、杭上、西际等八个村苏维埃政府,其中溪头村主席张水宝、油坪村主席谢旺仔、墩上村主席胡力宝,盘墩村主席冯贵仔(兼),兰沅村主席吴文贵、吕墩村主席廖江生、西际村主席肖生贵。 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广泛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发动群众斗争了地主恶霸刘三子,没收了他家银元一千多元,和一百多亩土地以及衣物,牲畜等,均分给贫苦农民。10月,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竹鸡垅赤卫队和游击队,分别在溪头、长坪、五里考、乌背垄等地对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的反动民团、大刀会等,进行大大小小反围剿战斗,并取得胜利。 1932年11月,在闽浙赣苏区领导人方志敏的领导下,从闽北苏区选拔了一支排以上干部六十人组织的“参观团”赴江西中央苏区学习革命经验。闽北分区委特令邵光独立团前往武装护送。12月24日,独立团从邵光县委所在地竹鸡垅出发,前往崇安星村与“参观团”会师,执行护送使命。26日下午,当“参观团”途经竹鸡垅时,“参观团”受到当地百姓盛情迎送。当地群众纷纷自发送粮、送盐、送衣服、草鞋等,场面十分热烈。军民鱼水之情深深鼓舞着“参观团”的每一个干部战士。12月30日,“参观团”在邵光独立团的护送下,翻过一座座大山,突破层层的敌人防线,终于安全抵达江西黄村的中央苏区。 邵光县委成立在竹鸡垅 1931年9月,闽北独立团团长黄立贵率领部队攻打黄坑,开辟了邵光边境苏区,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12月在黄坑新峰成立邵光县委。不久,邵光县委解体。1932年3月,邵光县委在竹鸡垅(今溪头谢明娣家)再度成立,由汤维兴任县委书记,兰启东任县委行政秘书,黄玉堂任县委政治秘书,还相应成立了邵光县司法院。邵光县委以竹鸡垅为根据地组织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并成立游击队(即竹鸡垅游击队)。3月中旬,游击队就主动对麻沙、界首发起进攻,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1932年10月18日,朱德、谭震林率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连克建宁、泰宁、将乐,国民党周志群旅部被击溃退至邵武。10月22日,红一军团十二军长兼福建军区司令员罗炳辉、政委潭震林三千余人攻克邵武残敌,解放邵武城。在罗炳辉、谭震林、黄立贵直接关怀下,成立邵光县革命委员会,由周保荣任主席冯友才任副主席、马某、马祥兴分别任邵光独立团正副团长。与此同时,中央红军部分人员进入竹鸡垅并在竹鸡垅帮助建立邵光县苏维埃政府,由马荣贵任主席,并扩大了武装赤卫队和游击队。谢运娣等五十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苏维埃政府在竹鸡垅广泛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运动。12月1日,红十二军驻邵武四十一天之后撤向光泽、江西一带开辟新区。这时,国民党调遣蒋光鼎十九路军和刘和鼎五十六师近万人进攻邵武,闽北独立师转移到崇安,邵光县革委会改为游击局,撤至光泽。周保龙、马祥兴率部又转到竹鸡垅坚持斗争。同时,再次组建了游击队,队长由赖金标担任。竹鸡垅雷元婢、黄宗发、张信咕、邹金才、邹荣里、兰二发等当地青年二十九人赶到分区所在地崇安大安参加了红军。 1933年初,在竹鸡垅又重新组建了邵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由李界首(江西人)担任,下设6个机构,其中谢光子(上坡人)任劳动部长,刘新年任军事部长、朱某(界首人)任财政部长、蔡细生任卫生部长、邱某(赣州人)任肃反部长,共青团县委由黄秋任书记,文书由饶贵先担任。 1933年1月,分区马队长带领竹鸡垅游击队二十余人攻打二都民团,民团望风而逃。不久又转战三都,打死民团六、七人,缴获枪枝十余支,并使游击队得到发展。之后,邵武的国民党部队三百多人进攻二、三都,游击队撤退回竹鸡垅。1月18日,邵光独立团进攻界首大刀会,大刀会全部被歼,打死敌人20多名,俘虏20多名,缴获十余支枪,并摧毁炮台工事。2月初,闽北独立师与邵光独立团与中央红十军配合进攻光泽,敌团长杨再禄被毙。1933年4月闽北军分区调黄行登到邵武任代理县委书记兼任军事部长。5月,邵武县委、县苏从竹鸡垅迁至邵武二都桥,结束了邵武县委、县苏机关在建阳境内竹鸡垅活动的历史。 闽赣省委在竹鸡垅驻扎 1936年6月,黄道与叶飞等人在洞宫山举行会议,经研究决定由闽北党与闽东党合并成立闽赣省委。省委设在崇安,黄道任书记,委员有叶飞、范式人、阮英平、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曾照铭等。叶飞任省军区司令员,黄道任政委、曾镜冰任团委书记兼军区政治部主任。闽赣省委在邵光建一带主要有两个主要根据地,前期以建阳麻沙竹鸡垅为中心,后期以建阳黄坑猪母岗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 1936年9月初,因革命形势变化,闽赣省委从崇安撤至竹鸡垅白塔山凹背大窠,随同移驻的黄道、曾镜冰、黄立贵(已在竹鸡垅)、黄知真、徐莲娇等。10月下旬,省委闽北独立师二团三营长李福汉、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之妻李冬娥和徐莲娇前往邵武一带从事扩军工作。当他们完成任务后,准备回竹鸡垅省委机关时,不幸途中被敌人包围,因我方枪少弹缺,寡不敌众,除少数突围外,李冬娥和大部分(约八十人)战士不幸英勇牺牲,李福汉和徐莲娇等二十多人被捕,李福汉在狱中残遭敌人杀害。 1936年11月初,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量兵力向竹鸡垅进发,闽赣省委机关便撤出竹鸡垅向猪母岗方向转移。省委驻扎在竹鸡垅期间,竹鸡垅的游击队和群众为保卫省委和支援红军做了大量工作,主动帮助红军设岗放哨,阻击敌人,送粮送盐,帮助购买电池等各种用品,保证省委开展各项革命斗争活动。郑财委的父亲于1935年8月的一天,为帮助红军到长坪购买粮食和军需用品。正当他准备将物品送到山上的游击队,途径油坪村三叉路口时,不幸被长坪国民党保安团抓获。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最后不幸被凶残的敌人活活打死。曾任邵光县委副书记、竹鸡垅游击队长雷维珠生前保护过不少红军干部。1937年5月,因他患眼疾,行动不便,组织将他隐蔽到油坪的山上养病,不幸被叛徒发现,惨遭杀害,年仅38岁。类似此事,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后,党史部门派人专门核实调查,据统计:竹鸡垅革命群众为支援红军,残遭敌人杀害的就多达70余人。 闽北红色铸币的摇篮——竹鸡垅 建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其财政收入,除去税收收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自己铸造银元。 1930年以前,谢阿九、谢辉光、巫亚妹等(曾有从事金银首饰手艺的广东人)来到竹鸡垅,先后在此盖起茅棚作坊仿造国民党时期银元(花边)。竹鸡垅区委、区苏成立后,隶属建阳县委、县苏管辖,县委、县苏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把没收来的银块和银首饰铸造成国民党银元和苏区银元既红元,以增加财政收入,支援革命战争。1931年初,铸币厂正式建成投产。邵光县委、县苏迁至竹鸡垅后,由邵光县委、县苏管理。当时铸币厂人员已发展到十多人,主要有谢阿九、谢辉光、谢金才、谢永春、谢长中等人。银元(花边)的铸造和式祥主要由谢阿九、谢辉光负责,巫亚妹为印模刻工师傅,谢辉光为打印操作师傅。制作工序为:熔银(拉炉)、铸模、锉边、冲压等工序。 银元式样有“小鬼头”(即孙中山头像银币)“大鬼头”(即袁世凯头像的银币),龙番和红洋(即在根据地使用一元银币),其中红洋有列宁侧面头像、五角星、镰刀和斧头、地球图案等。每日可产银元四千多块 1933年4月,闽北苏区划入中央苏区闽赣省管辖后, 9月,按照闽北分区的要求,铸币厂生产设备及巫亚妹、谢造化、谢亚声、谢亚贵、谢金才、谢永春、谢中长等七名技术工人一起调往闽北根据地首府大安乡的大南坑里,成立闽北分区铸币厂,负责人由原铸币厂厂长邹玉林担任,1934年12月,铸币厂迁往江西。 竹鸡垅铸币厂的创建,有力的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扰乱了白区的经济,对保证苏维埃财政军需起到了积极作用。竹鸡垅铸币厂是闽北革命根据地货币最早发源地,也是全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发源最早的地方之一。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竹鸡垅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有的参加红军,有的参加游击队,有的为红军游击队当交通员、接头户、送粮送衣、站岗放哨……,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 据统计:全村约有70%以上人员都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其中有110多人参加了红军游击队,为革命英勇献身和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害致死的革命烈士和群众就多达近百人。竹鸡垅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北苏区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