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抓服务 着力打造宜居社区 ——记南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童游街道静园社区党支部
2016-07-18 16:21:50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杨斯羽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一张笑脸,一杯热茶,让刚刚还因为漏水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的两位邻居,渐渐冷静下来,这是在童游街道静园社区“曼华调解室”里发生的一幕。 居民的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静园社区为了提高居民归属感,稳抓服务,着力打造宜居社区。近年来,静园社区创建了“省级就业星级社区”、“省综治网格社区”,先后获得了建阳“先进基层党组织”、建阳“平安社区”、南平市“文明社区”、福建省“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交通安全示范社区”等殊荣。 推行“党员活动日”提升党员归属感 静园社区现有住户2922户,常住人口9273人,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8家,社区工作者5名,党员41人,其中长期外出党员17名。2015年社区党支部积极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共组建了233人的专业党员志愿者队伍。 为了进一步让基层党员动起来,积极参与组织生活,提升党员归属感,静园社区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定为“党员活动日”。以“茶话会”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茶话会”形式有趣新颖,通报社区党务、居务情况,让党员参与讨论社区各项事务管理,真正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还邀请“优秀共产党员”或各行业的模范典型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鼓励社区党员向身边的楷模学习,激发党员扎根基层、服务社区、干事创业的热情。并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组织党员观看相关教育片,进行学习讨论、互动交流,激发党员参与的内在动力。 此外,社区还制作“党员活动日”联系卡,将每月活动日的日期及党员承诺打在卡上,让每位党员都清楚自己应履行的权利与义务。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党员微信群,每日群发社区党务、居务信息和微信新闻《三分钟的新闻早餐(综合版)》,让党员知晓天下事。 开展创先争优创建宜居社区 近年来,静园社区党支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宜居新社区”这一主题,先后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群众路线”等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服务居民群众,着力解决社区建设和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2015年初,静园社区建立司法工作室,设立“曼华调解室”,并与法律诊所实现“三室合一”,实行居所共管,业务上接受司法所指导。对纠纷实行分级化调处,即一般性纠纷由社区调处,有难度的纠纷请街道司法所参与调处,重大矛盾纠纷由法律顾问参与调处。结合茶话会,聘请张建财律师前来社区授课,讲述离婚案例,以及签订合同时所需注意的细节等居民常见的问题。同时,积极协助司法所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对象进行帮扶工作,对辖区内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均落实监管帮扶措施,有效实现了社区安置帮教率100%,为社区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五年来,社区共调解民间纠纷220起,排查矛盾220起,无一起“民转刑”案件。 2014年6月成立了社区戒毒(康复)集中管理工作站,现有在册戒毒康复人员89人,工作站承担了部分乡镇社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帮扶工作,为社区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静园社区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了社情民意直通车,组建了文艺队伍,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和谐家园”。 提升服务水平共创“幸福和谐”社区 静园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立足点,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精心构建社区网络平台,提升社区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居民实际问题,让群众成为社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增强社区的亲和力。 静园社区党支部围绕民生幸福,结合社区部分困难户的实际情况入户走访,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近年来,社区成功调解邻里矛盾纠纷30起,为民办好事35件,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日前潭榕大厦附近的昌盛路段有不少坑洼,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同时也有损城市形象,社区第一时间联系、协调市政有关部门对道路进行了全面修整。 静园社区党支部围绕“创建平安社区”,以便于维稳和管理为原则,将社区划分三级综治管理服务网格。一级网格1个,为社区所有辖区区域,由社区书记负责。二级网格6个,5名社区工作者为格长。三级网格30个,根据实际情况将每个二级网格划分为5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选聘一名群众信任的居民格长。并将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干部、教师、业主、物业等群众发展为“五大员”,协助格长做好网格内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推行网格化管理以来,一些潜在的矛盾得以及时解决。近日由于潭榕大厦业主交纳了办理独立水表的费用,但是开发商没有给他们办理,业主们不交水费,造成物业公司欠自来水公司两万多元水费,自来水公司多次催缴没有效果只好停水几天。业主们要求社区协调解决,居民代表、物业公司、自来水公司三方经过协调圆满解决了独立水表和水费的问题,使得群众更加信赖和肯定社区的服务和工作。 (梁璇芊)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