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坊饶坝:昔日垃圾围村 现在瓜果飘香
2015-11-02 16:04:25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如果你来到这儿,定会找到了藏在心里多年的乡愁。一条清澈的弯弯小溪流淌,穿越整个古村落;村里,黑瓦白墙,古砖砌成的小院,石头垒起花台,一棵棵盘根错节的百年大树站成了风景,风吹过,村边的竹海掀起层层绿浪,美得让人不敢打扰;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的古巷道七横八纵,放学的孩子们正三三两两走在上面,撒落一地笑声;古巷上方的青竹搭建的绿色长廊,结满各色果蔬,刚采摘下的瓜果蔬菜就在巷边的水渠里洗涤;一座木质廊桥立在村头,守望着这深山中的魅力小乡村。它就是书坊乡的饶坝村。 村主任梅盛英的话很实在:“饶坝村过去是书坊有名的垃圾村,几十年来,堆积如山的垃圾堵塞了整个河道,恶臭弥漫在村庄的上空。” 尽管村干部一遍又一遍吆喝着清理垃圾,嘴皮子都磨破了,然而收效甚微。“美丽乡村的保洁机制”开始后,村委会改变工作方式:“村庄整治从何入手?”问题交给村民去解。 “清理垃圾。”大家异口同声。于是,老大难不再难了:不用动员,村民人人动手,个个争先。村里投入20万元,进行河道清淤,足足清扫出十几车垃圾!垃圾清除后,生态公园正式动工了,青石板铺上了,古民居留下了,绿荫遍地,连对环境十分挑剔的白鹭也成群在此安家。 一个古村、一条古街、一座古宅,在历史的嬗变和更迭中,有着挖掘不尽的魅力。 建阳书坊在宋朝时,曾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有过“客商贩者往来如织”的辉煌时期。而饶坝村拿坑自然村穿村而过的不足两公里的小溪边,却有着十三座古石拱桥。 古人为什么要建这么多桥?许多传奇故事长年在这儿流传。有“大官捐赠”、“算盘风水”、“古采石场”等等多种说法。据悉,拿坑十三古石拱桥于明嘉靖十七年(1533年)首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加造石栏杆。这前后217年及其后来的一段时期应是拿坑采石业的鼎盛时期。 饶坝村历史悠久,村里到处是古韵犹存的院落,斑驳脱落的土墙和风雨磨蚀的石墩,当地政府意识到在抢救古村文化,挖掘和保护古村落,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 如何进行恢复和整治?乡里、村里大会小会开了无数,征求意见、寻找有经验的老匠、拿出修复整治的规划和图纸、开工建设…… “为保留农村气息,村里在房屋立面改造上,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只对民居进行屋檐封檐板改造和油漆吊脚、门窗,修缮保护村内古建筑和破损门牌坊,将3幢连地一起的无人居住的房屋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书坊乡宣传委员刘理保说。 眼下正是吊瓜成熟的季节,在饶坝村,你还随处可以看到吊瓜挂满棚农民乐开怀的情景。 “我种了二十几亩吊瓜,从8月份开始陆续采收瓜子,许多来自上海、浙江的客商上门收购,预计今年可增加收入多少十几万元。”吊瓜种植大户叶成谷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饶坝村吊瓜种植面积达1200亩,成立了十三拱桥吊瓜合作社,为160多户农户300多会员提供服务,创造产值1000多万元。今年,新建的吊瓜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占地面积6亩的吊瓜籽加工厂已经可以生产加工了,吊瓜专业合作社办公楼初具规模,产品展示厂房正在抓紧建设中。 如果说书坊作为宋朝时期“三大刻书印刷中心”的辉煌,成就了书坊饶坝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那么,如今的饶坝村,树木掩映、溪流淙淙、鸟语花香,瓜果飘香,宛如深山中一颗明珠,放射出“生态美、百姓富”的魅力光芒。(王柳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