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锟:青春在山野绽放
2015-04-27 15:12:18 来源:建阳报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四月山乡,满目苍翠,碧涛摇曳,一派生机。走进黄坑镇新历村,江锟望着远山近处连绵成片的翠竹,笑得眯起了眼。 带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凭着知难而上的勇气,江锟在黄坑镇新历村主任助理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真诚和才干默默地谱写了一曲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今年初,江锟成功入选由中组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的全国“奋斗在林改一线的十佳大学生村官”候选人。南平市只有2名大学生村官入选。 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201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的江锟担任黄坑镇新历村主任助理。对于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农村环境的艰苦和农村工作让他深感担子重、压力大。到任伊始,江锟就迎来了他的“初考”和挑战:全村竹山承包到期,当务之急要进行新一轮发包换证工作。 由于之前林改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新一轮发包换证工作困难重重。为此,江锟主动向镇林业站咨询林改方面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历史档案,向周边村学习借鉴发包经验,并灵活运用理论制度指导实践工作。通过村两委的共同努力,研究制定了《新历村竹山二轮承包工作实施方案(草案)》和《新历村竹山二轮承包户代表表决办法(草案)》,并在村民代表、党员大会上表决通过后公示生效,真正让竹山二轮发包工作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在竹山二轮发包工作中,江锟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将党建工作制度灵活运用在竹山二轮发包工作指导中,确保竹山发包工作程序的民主、公开。 目前为止,新历村竹山二轮发包工作已完成村民户籍确认、户代表表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山场林班面积核实、林权证变更等工作,在竹山机耕路开通后,将进一步分组划片、分山到户。 大胆探索人口增减制度 在了解研究以往竹山发包做法中,江锟发现,以往采取发包方式“一刀切”的做法,造成了有人口变动要等到下一轮发包才能调整,产生了“部分不在的人占着山,部分有在的人没分到山”的现象。 “能否根据人口增减情况进行竹山发包调整?”经过多次入户摸底访谈和调研,这个大胆的想法在江锟脑海里形成方案,于是他提出了《人口增减制度(草案)》,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试行。《人口增减制度》规定:人口增加,包括出生、迎娶、华侨返乡等情况,此类人员按照规定办理落户后,次年起由村委会每年给予一定补偿(具体标准五年一定,经村民代表表决后确定);人口减少,包括死亡、出嫁、侨迁等情况,此类人员次年起需向村委会每年缴纳竹山款(具体标准五年一定,经村民代表表决后确定),如不执行,将收回其竹山承包权,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经营。《人口增减制度》在村里一经实行,就得到村民的高度认可。 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 新历村地处黄坑镇西南部,距集镇所在地3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329户 1318人,有耕地面积3200亩、山地面积27860亩,其中毛竹山1.1万亩,森林覆盖率87%,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随着林改政策落实到户,群众靠山致富的意识得到增强。为发展新历村毛竹产业,方便村民管理生产毛竹林,江锟与村两委研究提出了全面开通竹山机耕路的计划。经初步预算所需经费大约5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江锟与村两委多方争取资金,得到林业局的支持,解决了部分资金来源。目前,竹山机耕路正在修建中,总路线基本开通。 看到村里修建的竹山机耕路方便了村民管理山林,提高了村民育竹、养竹、护竹积极性,江锟乐在心头,他积极联络上级劳动部门和林业部门举办培训班,指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引导村民“把竹当菜管,把山当田耕”,建设竹山喷灌系统,对竹山进行深翻浅锄、劈草抚育、施肥改土,使竹山从单纯的材用林向笋用、笋竹两用林等多种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了全村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及时化解林权纠纷矛盾 调处林权纠纷是林改的重点和难点,江锟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把矛盾及时化解于萌芽状态。 新历村有一块山场,该山场原属一组,2006年村里另划出一片山场给一组,该块山场转给二组并办理了林权证,但是由于当时一组以丢失为由未将林权证注销,多年后又拿出林权证争夺该块山场经营权。这起林权纠纷涉及80多户村民,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江锟耐心翻阅历史会议记录、档案材料,向老一辈村民了解情况,反复测量、研究,依照法律法规,经调解最终达成一致:考虑到山上林木为早年一组种植管理,决定地面物为一组所有,一组需尽快处理地面物并归还经营权给二组,同时以地面物价值的40%作为山场租金一并交给二组。一起纠纷被他的耐心和细心成功化解了。 担任新历村主任助理期间,江锟参与21起山林纠纷调处,成功调处了18起。 2014年8月,江锟担任黄坑镇三农服务中心农技员。新的岗位,他继续扎根农村服务基层,谱写青春之歌。(丁晓雄)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