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新闻 | 媒体看建阳 | 闽北要闻 | 国内 建阳报 | 文体 | 旅游 | 美食 | 炫彩建阳 | 举报辟谣
专题专栏 | 乡镇 | 视频 | 福建要闻 | 国际 红色记忆 | 古建阳 | 朱熹 | 宋慈 | 建盏 | 互动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建阳新闻网 > 乡镇传真 > 正文

永远守望楮林山的不老松

2015-04-09 12:45:51  来源:建阳报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绿色发展永远在路上。近年来,建阳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茶园5170亩,改造低产茶园2800亩,新建“3个1000”林业新兴产业基地,植树造林5.9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平方米,被评为省级“生态县”、“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对于今天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建阳人民不会忘记昔日艰苦创业、改造荒山、白发红心的优秀共产党员——黄仁盛。

——追记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黄仁盛开荒造林先进事迹

□王柳珍

在小湖镇大湖村,提到楮林山上不老松——黄仁盛,老一辈人记忆犹新。他虽然去世38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开山绿化、植树种茶、套种耐旱杂粮,把一座荒山变成百宝山的光荣事迹,至今在闽北大地上传扬。现在,建阳农村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正在实现,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

昔日楮林山,贫瘠荒芜、杂草丛生。黄仁盛和耕山队员拼搏奋战了22个春秋,植树造林、开荒种茶,筑炭窑、办茶厂……从根本上改变了楮林山旧貌,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丰碑,守望青山

黄仁盛,小湖镇大湖村人。解放初期,小湖成立高级社,黄仁盛被推选为社长、耕山队长,1955年,他挑铺盖上楮林山垦荒种茶,套种耐旱杂粮,带领村民开辟荒山、建造茶厂,建成闽北第一个新茶园。1958年,60岁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8次被评为县、地、省和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1977年因病逝世,终年79岁,葬于亲手开荒种植的楮林山下。

绿色丰碑在人间。1961年2月中共建阳县委作出《关于在全体党员和干部中开展学习共产党员黄仁盛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黄仁盛革命精神。当时,《人民日报》、《福建日报》、《闽北日报》等媒体先后刊发了建阳通讯员黄金山等人撰写的长篇通讯《楮林山上不老松》、当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日报社副总编王仲莘(笔名朱丹红)的评论《革命的乐天派》和《千年荒山翻了身 茶桐果杉竞争春》、《建阳开展学习黄仁盛活动》、《黄仁盛归队以后》、《比起黄仁盛我还差得远》等文章,大批各地干部群众到楮林山参观学习黄仁盛的先进事迹,全国掀起向黄仁盛学习的高潮。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赋予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提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2015年3月26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看到《福建支部生活》关于《白发红心绿满山》的呈阅件后,作出了“黄仁盛同志身上体现的信仰力量和奋斗精神非常可贵,对激发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力量具有很大意义”的批示。

黄仁盛的精神和业绩,鲜明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也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

艰苦奋斗,荒山变“金山”

在大湖村,笔者寻访到继黄仁盛后接任耕山队队长的谢正寿老人,今年81岁的他思路清晰,还能穿针引线,缝补衣裳,谈起黄仁盛,他显得激动而骄傲。

故事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

解放初期的闽北,百废待兴。黄仁盛看到大湖粮食欠收,百姓吃不饱饭,而楮林山杂草丛生、生态系统退化。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如何让荒山变金山。1955年,他向社员发出了开山绿化、植树种茶、套种耐旱杂粮的建议,当年成立楮林山耕山队,并带头挑着铺盖上山开荒种树。

“仁盛,你快60岁了,上山种树要20年才有收成,种茶也得四、五年,你何必这么辛苦。”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让荒山变金山银山有啥不好。”

“仁盛,真不晓得你打的什么算盘,你想当官,年纪太老又缺文化;图发财,你又没子没孙,何必这样活受苦。”

“你说,过去许多革命同志和敌人打仗,流了血,拼了命,他们图的是什么,打的是什么算盘?”

面对众人的质疑,黄仁盛平凡的回答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决心。

在山上,他住草棚,吃地瓜杂粮,有时没菜吃就吃酱油、盐巴、咸菜干;在山上,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大风大雨照样干。有一天深夜,他盖的草棚被大风刮掉,他连夜穿棕衣、戴草帽跑到大树下避雨过夜,冷得瑟瑟发抖。

几年时间,他挖坏了60多把锄头、耙子。村里黄文金等11个老农被他的精神感动,也拿着工具、带着生活用品和他一起耕山,种树种茶,还在林地、茶园里套种杂粮、药材。耕山队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着更多的人,在村支部组织下,又有30多个年轻人上山了,300多亩茶山渐成规模,最高时年收成优质水仙茶1.4万多斤,收粮食、杂粮1.5万多斤,生产姜黄药材3600多斤,实现了把荒山变“金山”的梦想。随后,小湖公社10多个耕山队相继成立,建阳县也成立了80多个耕山队,附近县乡纷纷到小湖取经学习,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开山造林热闹景象。

百折不挠,造福人民

黄仁盛一辈子没有生育子女,家里只有一个老妻,收养了一个女儿,养女生育了2子4女。笔者寻访到至今还在大湖村担任村干部的外甥黄礼福。

黄礼福今年58岁,从17岁起跟随黄仁盛在楮林山开荒种树,1984年进入大湖村委会工作至今。

“外公对我们影响很大,他留给我们老老实实做人的道理,艰苦奋斗的品德和百折不挠造福人民的精神。”黄礼福深情地回忆起当年跟随黄仁福的艰苦岁月。

当年耕山队队员最多时达到近百人,大家都吃住在楮林禅寺。每天天不亮,黄仁盛总是第一个率先上山,埋头干活;大家都收工时,他总是在外甥的一再呼唤下才返回。

艰苦的生活环境,高强度劳动都没有难倒黄仁盛。最让他难过的是缺乏新技术,粗耕粗种,产量低、效益差、收入不多。

黄仁盛看到楮林禅寺里种了几棵茶树,长势喜人,寺里还用这些茶青制成不错的茶叶。他通过仔细观察、认真与寺里僧人交流,摸索出新的种茶技术后,就果断组织人员选用水仙良种、加大除草松土和增施肥料力度、及时防虫治虫和采制茶叶……

茶产量和质量开始年年提高,从一年采一季变成一年可采收三季,种茶三、四年就每亩产茶100多斤,改变了过去“四年剪尾,五年小采”的山茶低产状况。

他还利用自己掌握的制茶技术在楮林山上建了个小制茶厂,进行茶叶精加工。在刚开始筑炭窑时,他失败了七、八次,一次次总结经验,再一次次地上山捡枯木,重新烧炭窑,先尝试烘焙采收的中药材姜黄,再亲手炒、揉茶青、焙茶,终于成功精制出大批一等茶。

说起黄仁盛的动人事迹,今年81岁的小湖镇政府退休干部康树尧能数出一大堆:

1958年的春节,他在村党支部书记邵金兴千方百计动员下下山来,在家里过了一个除夕,正月初一又怀揣两块年糕上山;

1959年10月的一天,他下山来,又刮胡子又换新衣,挺着胸膛直立在党旗和毛主席像前,庄严地向党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一年,他60岁;

1960年,他做到5300多个工分,超过定额一倍多;

他为了节省200多元木工工资和木料,与耕山队员利用休息时间,用枝条搭了一个大大的晒茶坪;

他挑着茶叶去水吉公社茶叶站的路上,遭遇大雨,二话不说,脱下衣服盖在茶篓上,淋着雨,打着赤膊,挑着担子,一直走到水吉……

黄礼福永远记得1977年7月10日,这一天,黄仁盛穿着唯一的一件暗灰色卡其布上衣,拉着亲人的手叮嘱道:“死后,把我葬在楮林山下,我要永远守护着这片绿油油的青山。”

他走时,家里还欠着200多元债务;他栽下的小树苗长大了,成为大湖小学等楼房的栋梁之材;他种下的翠竹漫山遍野,成为一道碧绿的风景线,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黄仁盛走了,他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绿树,融入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他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永生。

相关阅读:

心情版
更多>>建阳动态
更多>>媒体看建阳
  • 建阳视频
  • 炫彩建阳
更多>>福建要闻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36807   E-mail:linktouch@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00008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linktouch@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