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美:勇闯流通走出致富路
2015-04-09 12:22:47 来源:建阳报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范丽美在向村民了解春笋收成情况 (张贵兴 熊瑞国)又是一年春笋热销季节。4月1日中午,建阳区小湖镇下墘村的村头,几位村民把刚从山上挖来的春笋卸下车过镑出售。范丽美和她的同伴吴丽珍正在了解当日春笋的标价。她告诉记者,下墘村是政和、建阳、建瓯三地的春笋重要集散地,各地商贩纷纷在此设点收购,单春笋收购就持续近1个月,每天从这里发往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春笋多达20多万公斤。 初涉土特产流通 下墘村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位于建阳、建瓯、政和三地交界处,三地数千平方公里生长的竹笋、锥栗、竹荪、木耳等土特产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是建阳重要的土特产集散地,形成固定的墟场。每年到了春笋、锥栗等土特产丰收上市的季节,就有许多外地小商小贩涌进村里收购农产品,通宵达旦,市场繁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就被誉为“小香港”。 今年47岁的范丽美,是土生土长的下墘人。早些年,她也替外地商贩收过冬笋、春笋,赚些工钱。然而,由于信息闭塞,大多商贩到下墘收购土特产,价格都偏低,村民们辛苦种植的果实卖不上好价钱。胆大聪明的范丽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钱都让外地商贩赚了,为啥我们自己不去试试,为了能将山里的农产品卖到山外卖到大城市去,让农户卖到好价钱汗水不会白流,自己也能挣点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将自己的想法与丈夫商量,得到丈夫与及家人的支持。 1993年,年仅25岁的范丽美说干就干,将村里最好的香菇、木耳、白莲、笋干等装满一龙马车,独自一人押一车货到上海找销路,当时的范丽美可从没出过远门,文化又不高,第一次出去找市场难度可想而知。第一次出远门,她到处碰壁找不到销路,还亏6000多元回来,但她很坚强没有放弃。她说,既然认定想做,亏了的钱就当着交学费吧。她知道万事开头难的道理,不相信好东西卖不出去,经常一人出去找销路,吃尽苦头。 成立公司对接超市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外慢慢的认识了一些生意伙伴,在大家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范丽美凭借诚实守信、坚忍不拔、耐心周到,很快让她在流通领域占稳脚跟,积累了丰富经验,树立起范记土特产品牌。 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流通的规模,2000年,范丽美在建瓯市注册成立“新鲜农产品储存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保鲜锥栗、笋、水果等农副产品,年储存量500多吨 ,年产值1000多万元。2010年,又在建瓯成立了“青然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加工锥栗成品,并实现农超对接,全国各大超市均有销售,年加工锥栗3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50万余元。 带领姐妹共同致富 从过去的小商小贩发展到上规模的公司,走上了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一人单打独拼到如今公司职员50余人,带动周边三个县市区 5个乡镇32个村,300余名妇女从事流通行业,常年帮她品收购农产品,她不仅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还促进了闽北的农产品流通,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为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作出贡献 。 村民曾丽华高兴说,春笋上市时,我们帮助她收笋,一个月可赚到1万多,还有包装的一天可赚1000多元,村里的许多妇女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 物流销售,巩固和拓展销售渠道,是生意持续兴隆的关键,范丽美深谙知此道,她有自己的好办法,每年农闲时,她都要到上海、青岛、西安、深圳、海口等地走走,上门拜访客户,联络交流感情,邀请他们来玩。范丽美说,每年经我手的冬笋达40万公斤,春笋200多万公斤,锥栗50多万公斤。除了这些外,现在每天还从海南调一个拖头40吨青菜销往江苏。 从小山村走出的流通能手范丽美,在农村土特产流通领域树起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她被评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先后被聘为建阳市锥栗协会理事、全国流通女经纪人协会会员,并代表南平市出席在浙江义乌召开的全国流通女经纪人协会成立大会。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