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七贤过化之乡
2014-12-05 14:28:13 来源:建阳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潭阳七贤雕塑群像(熊瑞国 摄) 日前,位于我市西郊考亭路口的七贤公园里,与其配套的七贤步行桥和大型铸铜“七贤”群雕像相继建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增添了一个新景点。 谈及“七贤”,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而建阳除被誉为“南闽阙里”、“朱熹故里”外,还有个雅号——“七贤过化之乡”。这里的“七贤”并非“竹林七贤”,而是指朱熹、黄干、蔡元定、刘爚、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位建阳历史上着名的贤人。“七贤”以朱熹为首,朱熹是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晚年,他在建阳考亭建立沧洲精舍,聚徒着述讲学,与蔡元定、黄干、刘爚、叶味道等门生创立着名的考亭学派。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理学家。 “七贤”之中,除黄干是朱熹的女婿,侯官(今福州)人外,其余六人均是建阳人。朱熹继孔子之后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外,蔡氏九儒一门家族中蔡元定在朱子理学成就上当属第二人。杨万里曾保荐蔡元定时曰:“蔡元定性质迈豪,器识宏深,道德文章足以仪型于当时,着书立言足以垂范后世。与朱熹疏释六经、语、孟、学、庸之书,每有洞明自得之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蔡元定拜朱熹为师,通过交谈后,朱熹大惊道:“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因此二人着书立说,相得益彰,蔡元定因此被称之“闽学干城”。朱熹叹之:“人读易书难,季通(元定字)读难书易。”理宗皇帝特亲笔御书“西山”赠之。 在“七贤”中,当属刘爚官职最高。官至工部尚书。卒后被赠金紫光禄大夫,封建阳开国男。年青时追随朱熹,在马伏建“云庄山房”,讲学论道其间。其着作有《周易解》、《四书集成》、《礼记解》等,是他最先向朝庭奏请刊行朱熹《四书集注》,将朱子制定的《白鹿洞学规》颁示国子监和太学,为朱子学传世后代立下不朽功绩。 黄干年青时慕名朱熹,从福州来到朱熹身边拜师,是最受朱熹器重的高足。朱熹赞其“志坚思苦。”淳熙九年(1182年)将次女许配给黄干,他在岳父身边二十余年鞍前马后,助其授徒讲学。曾着有《四书通释》、《黄勉斋文集》、《易解》、《仪礼通解》等。 熊禾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他以弘扬朱子学为己任,用朱熹观点注释儒家经典,成为考亭学派的重要继承人。其主要着作有《易经讲义》、《春秋通解》、《大学广义》等。后人评介熊禾说:“朱熹有功于圣门,熊禾有功于朱熹。” 游九言是“道南首豸山”、“程门立雪”主人公游酢的后裔。他长期在家乡麻沙长坪讲学授徒,宣传程朱理学。当朱熹遭受朝庭打压,在“庆元党禁”之时,不少学者畏避灾祸,皆改换师门,阿谀权贵。而游九言却敢冒着罢官落职的危险,公然与朝庭对抗,大力颂扬理学,被朝庭贬去官职。直到端平年间,理学被平反,其被追授直图阁士。其着作的《默斋遗稿二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被列为“七贤”之一的叶味道父亲与朱熹交友颇深。受父之命,他师事朱熹,学问精深。他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但主考官发现他思想有明显的程朱理学观点,便将他视为“伪学之徒”,使一顶原本属他的状元桂冠无端被剥去。回到家乡,他坚持讲学,兴办溪山书院。直到理宗皇帝即位时,他才被召回朝庭,得以重用,官至秘书省着作佐郎。其着有《易会通》、《大学讲义》、《四书说》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