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漳墩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建松政游击区
2014-12-05 13:53:44 来源: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残遭破坏 1934年10月,在闽北红军的帮助下,建(瓯,当时水吉特区属建瓯县管辖,漳墩属水吉特区管辖)松(溪)政(和)苏维埃政府在政和凤池村建立,下辖政和东平、水吉漳墩、松溪路下桥 、浦城水北苏区,不久即遭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到年底苏区全部陷落,设在漳墩焦坑的红军医院被迫转移到七层潭,又遭反动大刀会的袭击,28名伤员和医护人员全部遇难,周新茂、周米朗等9名漳墩杭头工作团成员和周新茂的两个儿子、周米朗的两个儿子共13人也分别在漳墩杭头、仑后遭反动联兵屠杀,壮烈牺牲。 有力回击 为给来犯之敌一个有力的回击,1935年5月,黄立贵率领闽北红军在漳墩焦坑伏击反动大刀会,当场击毙15名会徒,捕杀30多名会首,各地大刀会闻风丧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再也不敢配合“国军”进犯我根据地,漳墩地区革命形势从此好转。年底,建松政中心县委机关迁驻漳墩姜地北坑。1936年初,杭头、外屯两区合并,成立水吉区,5月升格为中共水吉中心县委,下设杭头、外屯两区,在杭头、上乾、康屯、焦坑等村成立了赤色农会、青年团等群众团体,漳墩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崇阳、邵顺建、建松政三块游击根据地从西至东、自北向南横贯建阳,形成一个稳固、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为抗战时期省委移驻书坊太阳山奠定了基础,也为抗战保存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仅建阳县独立营到1937年就发展到100多人,抗战爆发后三块游击根据地的游击健儿又踏上北上抗日征途,为建阳苏区人民再立新功。 三块游击根据的斗争一直坚持到建阳、水吉两县解放,使建阳成为全国坚持革命斗争“红旗不倒”的县市之一。 在红军长征二年时间里,建阳苏区人民同闽北红军并肩作战,牵制了10余万国民党军,仅在建阳境内就有一个多师的兵力,使他们无法脱身去进攻主力红军长征,减轻了北上红军的压力,从侧面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用陈毅的话来说,“是对中国革命绝大的贡献”。据建国初期建阳、水吉两县统计的资料显示,战争年代建阳(含原水吉县)绝户1676户,被杀人口2070人,被毁村庄285个,被烧毁和倒塌房屋10059间,其受损失情况在闽北仅次于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居第二。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