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新闻 | 媒体看建阳 | 闽北要闻 | 国内 建阳报 | 文体 | 旅游 | 美食 | 炫彩建阳 | 举报辟谣
专题专栏 | 乡镇 | 视频 | 福建要闻 | 国际 红色记忆 | 古建阳 | 朱熹 | 宋慈 | 建盏 | 互动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建阳新闻网 > 旅游 > 正文

暨大在建阳

2021-11-05 10:03:18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03年春,一位孩子,穿着盖过足尖的竹布长衫,长衫外罩着件黑马褂,头戴一顶瓜皮小帽,14岁,去参加县试,是所有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不够高,需要人扶一把才坐得到位置上。年幼的童子参考,引得考官格外注目,叫孩子到台前问年龄家世。孩子回答说父亲是塾师,祖父是开磨坊的。家世不显赫,年龄又那么小。考官们露出讥笑的神色。作文,三千字。小孩举笔挥毫,一气而成,文章最后是“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十字。停笔,愤而离去。孩子个子矮,长衫太长,缠住孩子的脚,跨门槛时被绊,摔了一跤。孩子匆匆起身,说了一句:“槛者,卡也,亦欺吾幼小,何也?”

考官没想到,这位孩子一举就中了秀才。大锣开道,爆竹声中,金光闪闪的名列前茅的榜单送到了孩子家。

这位孩子叫何炳松。

何炳松在金华被称为神童。14岁这年秋,何炳松进入金华府中学堂。1906年,17岁的何炳松又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浙江高等学堂读书,与当年新闻战士邵飘萍结成挚友,与邵的夫人汤秀慧女士同窗,之间交往密切。1912年因“毕业成绩幸列第一,被校长和教育司长以省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去”。冬天到达美国并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补习,第二年夏正式考入威斯庚辛大学,习历史和政治学。

1935年7月,在当时教育部长王世杰的再三敦请下,加上朋友郑振铎、周予同、杜佐周等“志愿为辅翼”,何炳松出任暨南大学校长。

担任校长的何炳松认为,考试不只是记忆力的测试,书本知识固然要掌握,但应用能力也是重要的,因此,考试要“测验学生的知识同他们应用那些知识的能力”,并主张“测验学生兴趣、志向同习惯”。这与现在考察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是非常相似的。

何炳松是爱国者,他认为,学生的爱国就是要“发奋图强,努力奋斗,以拯救国家,复兴民族”,因此教育要培养“复兴民族之斗士”。

1941年6月,位于上海真如的暨南大学到建阳设立分校,次年全校迁入建阳,抗日战争的年代,如何让优秀的教授留在建阳,何炳松费尽了心思。因为,建阳的条件差、疫病流行,许多教授不愿留下来,如原暨大教师夏炎德到建阳后,“因水土不服,感到各方面条件较差”而西去重庆。

何炳松礼贤下士。凡是新教师进校,何炳松一定登门拜访,并请他们吃饭。春节新正,何炳松不仅先到教师家贺年,而且还请全体教师、处室及教研组人员到他家中喝杯“春酒”。学年结束,对要续聘的教师,他总亲捧聘书送到教师手中,并殷切地说:“来年还劳先生支持办学。”几十年后,不少教师回忆起这一幕,仍感到十分温馨。待人至诚,靠感情留人,在物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显现着强大的凝聚力。

苏乾英,1929年考入暨大,193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她回忆的细节显得特别生动:

每年春节他(何炳松)总是和师母一起来到教工宿舍向各家拜年,见到孩子并发红包。他们并不进屋来叨扰,只是在门外作揖高声说:“恭喜!恭喜!”他家自己养猪,每逢杀猪,总买上许多笋,烧成红烧肉送给教职员工。有时自己家中做了腐乳就分送大家。他身为校长,却平易近人,在童游街上连遇到教职工家属或孩子都要让道问好。

苏乾英内迁时带的行李不多,一次,何炳松看到苏乾英家的棉被都破了,回去就派人送来两条新土布被面和两条已有小孔的旧绒布被单。另附上一封信,信中写道:“送上被面被夹里各两条,不足为外人道也。”

建阳潮湿,雾气浓,很多师生到建阳后会因水土不服而患病。教授潘天寿和谢海燕相继得了恶性疟疾,何炳松亲自送药来,附带给谢海燕的,还有一件何炳松夫人手织的毛线围巾。战时的异乡,能受到如此嘘寒问暖,怎不感动。正是这种默默的热情与真诚,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教授。他们生活艰难,吃住穿都极其艰苦:住的房间阴暗潮湿,鼠多虫多,还有蜈蚣、千脚虫;吃饭,得劈柴生煤炉,淘米洗菜,米常掺有砂子、泥土等杂质;穿的衣服破败不堪;许多教授穿着补丁的长衫去上课,盛叙功教授的鞋面破了、袜子没后跟……如此困境,能留在建阳而无怨言,与何炳松的关心付出、温暖存问是分不开的。

何炳松通过各方面广纳人才:仅两年时间,建阳的暨大就已经具备了一流的师资阵容,拥有了孙怀仁、李季谷、林仲达、周伯棣、陈守实、方光焘、卓如、沈炼之、周宪文、戚叔含、胡寄南、王勤堉、周其勋、叶作舟、江之永、吴逸民、卢怀远、谢振亚等各科著名教师,加上原有的杜佐周、盛叙功、许杰、俞剑华等人,当时人们评论说:教授阵容,因之日以充实整齐,济济跄跄,贤俊满堂,称东南之秀焉。

因为过于劳累,暨大回迁上海后,何炳松即病倒,于1946年7月25日病逝。暨大学生自发为何炳松举行的追悼会上,有这么一副挽联:

先生来暨大太迟去暨大太早,一迟一早且哭且悲;

学校离上海在后回上海在前,我后我前任劳任怨。

对联赞颂何炳松,内迁时,他不顾危险,走得最晚;抗战胜利后,为筹措复校,又最早返沪。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一心就是为了办学。(祝熹)


相关阅读:

心情版
更多>>建阳动态
更多>>媒体看建阳
  • 建阳视频
  • 炫彩建阳
更多>>福建要闻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36807   E-mail:linktouch@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linktouch@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