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教子慎交友
2021-10-15 15:56:09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人物简介: 朱塾(1153-1191),字受之,朱子长子,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七月生于崇安县五夫,卒于绍熙二年(1191)。 朱塾初任荫补将士郎,后任准西运使,湖南总领。卒赠中散大夫。朱塾墓座落于建阳县莒口镇社洲村。该墓始建于绍熙三年(1192)。此后历代时修时荒。1994年,由旅居海外的朱塾二十四裔孙朱祥南重修。 朱埜(1154-1210),朱子仲子。绍兴二十四年(1154)七月生于泉州府同安县。卒于嘉定三年(1210),享年五十六岁,朱埜墓座落于建阳县崇雒乡龙隐寺侧。荫补迪公郎,差任湖州德清县新市镇户部激赏酒库,卒赠朝奉大夫。 朱在(1169-1239),字敬之,号立纪。朱子第三子。乾道五年(1169)正月初一出生于崇安县五夫。历官司农簿、大理寺正、知府、浙西转运副使、宝谟阁待制等。卒于嘉熙三年(1239),享年七十一岁。荫补承务郎,嘉定间(1208-1224)任泉州通判。官至史部侍郎,宝谟阁待制。他的后裔居留泉州,至长子孙,衍传不息。朱在葬于建瓯城东永安寺前。 朱子清廉家风,一向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为根本,从为人要“勤、谨”二字着眼,告诫其子要勤学、勤问、勤思、谨起居、谨言谈、谨交友,孝廉忠信,见善思齐等 。 有一天,朱子把长子朱塾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塾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朱子说:“你还年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原来,朱子的父亲朱松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朱子刚会说话时,他就教儿子认识自然景物,并学习儒家经典。 后来朱松因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政策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临终前,朱松把儿子叫到面前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三人学识渊博,根基深厚,才学远在父亲之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们为师。” 朱子的回忆使朱塾受到很大启迪,朱子又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够的。即使父亲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 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所以,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 朱塾听完父亲的解释,渐渐地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过了几天,他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去了。 儿子临行之前,朱子又想到:孩子独自在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他连夜提笔书写了一段话,专门告诫儿子要慎重交友,大意说:与他人交往,特别应当慎重选择朋友,虽然都是同学,但也不能没有亲近疏远之分。 谁亲谁远应当先向先生请教,听从先生的指导。 大体说来,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 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朋友。 这些你必须牢记于心,万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的行列,到那时候,即使有再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救你了。 朱塾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求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朱塾后代嫡孙都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李家林)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