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生:我在朝鲜当话务员
2021-06-27 01:07:13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深秋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水吉镇良源村,探访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谢德生老人,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身着军装、身材瘦高、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依然可见军魂与血性。 老人的儿子说:“知道我们要来,老人家一大早就候在门前。”回忆起那段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谢老满怀激情,思绪清晰。 祖国一声唤 男儿上前线 问及谢老,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去从军,谢老深情地说:“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他们就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如今我们已经翻身农奴当主人了,就想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这样,刚成年的谢德生穿上戎装,成为一名铁道兵。他和战友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祖国修建钢铁动脉。后来,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谢德生所在的部队奉命北上,奔赴朝鲜战场,投身到壮烈的抗美援朝战火中。 谢老回忆说:“行军途中,都能听到敌机在头上飞来飞去,路上还要让老百姓关灯,不让敌军发现目标。军队每天天快黑就出发,即将天明时,再找地方住下。大家晚上基本都没有睡觉,望着满天的飞机,战士都在想为什么美国会有这么多飞机。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人退缩过。” 峥嵘岁月苦 难撼英雄志 到了朝鲜,最初谢德生所在部队仍然是担负战时铁路抢修抢建的任务,当时施工工具非常简陋,仅有的就是铁镐、钢钎、箩筐和扁担。为了争取时间,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强度,工作时间每天延长到12小时甚至达到16小时。许多同志肩被压肿,手被磨破,可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他们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克服重重困难,与兄弟部队一起,为建造“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而努力着,保障了前线物资的运送。 后来,谢德生被调配到话务员的岗位。面对全新的岗位,谢德生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肩负着转接电话,传达军情军令的重要任务。由于美国飞机的精准度高,破坏性大,所以只能在山上挖开一个小洞作为临时的机房,机房小得只能藏一个人和设备,非常潮湿寒冷,还不能有太大的动作。当时,设备是非常稀缺的,话务员们把电话机看得比生命还要重。有一次,由于长时间下雨,山洞出现了坍塌,谢德生半个身子都埋进了土里,设备也被埋了,谢德生艰难地扒开泥土爬出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设备都挖出来,等他把设备全部挖出后,一双手已是血淋淋的,脚也冻得失去了知觉,但他的心里却无比开心,设备都抢救了出来,他没有耽误作战任务。 把酒贺凯旋 精神永流传 “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我特别激动,我们终于胜利了。参军求解放,赴朝打豺狼。我们做到了,可惜有些战友却看不到了,我永远怀念他们。”对于抗美援朝的胜利,谢老这样向笔者讲道。 回国后,谢德生再次投身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重操旧业,成为一名铁道兵。他先后参加过安徽、江苏、湖北、新疆等地的铁路建设工作。 谢老的儿子告诉笔者:“父亲经常向子女们讲述朝鲜战场上的故事,讲述他当铁道兵的故事,教育子女要懂得感恩前人的付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采访快结束时,我们请谢老对我们当代青年人说几句寄语,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志愿军用敢打、敢拼、敢牺牲的精神为我们守护了江山,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当代的青年人要深刻铭记历史,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先辈们用血肉汗水换来的美好生活,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刘颖)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