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在建阳
2021-06-11 14:57:52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黄家鹏 朱子谥号“文”,世称“文公”,朱文公谥号与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有很大关系。 嘉定元年(1208),宋宁宗以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理学“有德于朝”,要给朱熹特赐谥号,令太常寺讨论拟定谥号。按照宋代谥法规定,官员生前官职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死后才有资格由太常寺报请皇帝赐谥。当时太常寺议定的谥号为复字“文忠”,而朱子生前只当过漳州、潭州等地方官员,入朝任焕章阁待制四十天。谥号“文忠”,已经是高规格了。但刘克庄认为朱子功在著书立说,注释四书五经,宣扬理学,给朱子定复谥“文忠”并不符合行为实际,应当予以复议。于是,他拟了一篇《侍讲朱公覆谥议》上奏,建议赐谥号“文”。宋代文官的谥号以“文”开头,谥号只有一个“文”字的规格最高,经天纬地曰文,博文多能曰宪,克定祸乱曰武,然后便是以文开头的两个字。比如:文正、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文顺等等。北宋只王安石一人谥号“文”,称王文公。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才谥号“文正”。 刘克庄从儒家道统发展的全过程,朱子对复兴儒学的重要作用出发,兼考虑到朱子晚年为韩愈文集注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此,他建议以“文”给朱子定谥号,才符合朱子对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宁宗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刘克庄的意见,于嘉定二年(1209)特赐朱熹谥号为“文”,这就是世称朱熹为“朱文公”的由此。《侍讲朱公覆谥议》一经问世,立刻震动朝野。当朝中大臣知道《侍讲朱公覆谥议》出自刘克庄时无不惊讶,纷纷寄语刘克庄表示愿意“折辈行”与之结为文字友。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云:“侍郎定谥朱子曰文,天下称当。忠简傅公闻议状出公手,寄声愿交,诸老多折辈行。” 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在南宋名气很大,与陆游、辛弃疾鼎足三立,在诗词、散文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他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诗词革新理论。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刘克庄任建阳知县,上任伊始,刘克庄见考亭书院日益衰败,就拨款将考亭书院修缮一新,并将朱子当年讲学的沧州精舍辟为“朱子祠”,以祭祀朱子对理学的贡献。新祠堂落成后,刘克庄亲自率领地方名流祭祀,并作祝文:“巍巍文公,宋之夫子。翼翼考亭,建之阙里。竹林萧萧,下有精庐……” 他还在《建阳县厅续题名记》中写道:“巍巍考亭,为宋阙里,两坊坟籍大备,比屋弦诵。”这是最早记载的,把朱熹理学与建阳刻书看成相互关联的两件文化盛事而相提并论的文章。刘克庄在任期间,十分关心建阳百姓疾苦,见当年朱子兴办的社仓所储粮食无几,便筹款购粮三千石,补充社仓,以解灾时民忧,还为社仓写诗赋志:“聊为吾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继心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