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入朝魏掞之
2021-03-26 15:43:46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魏常财 魏掞之(1116-1173)字元履,号艮斋,古建州招贤里(今建阳区徐市镇)人。唐朝名相魏徵第23代世孙。他生于书香门第,早期与朱熹同为南宋理学家胡宪的学生,拜学于刘子翚、刘勉之门下。他两次通过乡里举人考试, 而“礼部不第”后,于绍兴十七年(1147)回到家乡,筑室读书,榜曰“艮斋”。绍兴二十年(1150)在建阳招贤里长滩铺(今徐市镇宸前村)设立宋朝的首个社仓,《宋史》载“诸乡社仓,自掞之始”。 解决百姓在灾荒之年,严重缺粮的生计问题。掞之的德行闻名于建宁府全境,成为乡贤典范。乾道四年(1168)他布衣入朝,任太学录,到辞官回家开办书院,仅不到一年时间。他的举动不免让人想探究起这位名儒的“官”念来。 入仕 在宋朝“入仕”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举、制举和荫补。宋朝科举,不受门第影响,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荫补是宋朝优待大臣子弟的习规。而“制举”允许士人自荐,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但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魏掞之就是由此布衣入朝的。《宋史》载“入仕闽帅汪应辰、建守陈正同知其贤,荐于朝,时相尼之,不果召。乾道中,诏举遗逸,部刺史芮烨与帅、守共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可知乾道年间,经福建路安抚使汪应辰、建宁知府芮烨将魏掞之崇高的德行上报朝廷,朝廷下诏,他一再推辞。后来宰相陈俊卿再次举荐,掞之以平民身份入朝。乾道四年(1168)孝宗皇帝特予召见。魏掞之向孝宗进呈“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治理国家大计,孝宗皇帝非常赞同,授予他同进士出身,命他任太学录。 入朝 在担任太学录期间,魏掞之一反过去学官不与学生接近、养望自高的陋习,每日亲自到讲坛讲授课程,而且注重太学生的德行修养教育。当他看到学舍非常陈旧,有些已濒临倒塌,立刻向朝廷报告,争取到公帑40万缗,修葺了太学讲堂和生舍。他主张“二程”(程颢、程颐)的理学为正统学术思想。在一次祭孔大典日,他以祀官身份向宰相建议把王安石父子的牌位撤出孔庙,而追补程颢、程颐兄弟的牌位进孔庙配祀,旗帜鲜明地推崇理学。 入朝不久,他就对官府人浮于事,空谈不实的作风十分痛恨,反复上疏谏进,并责备当时的宰相陈俊卿不纠正这种歪风邪气,甚至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尖锐意见。担任太学录这种低级官职的他,敢于犯颜直谏,与一批官员联名上疏,要求孝宗不要重用曾觌。当朝中少有像他这样敢说真话,坚守本分的官员。朱熹十分赞赏他的气节,曾特为魏掞之因议和事件编撰的《戊午谠议》一书作序。序中写道:“因读魏元履所叙次《戊午谠议》,为之慨然流涕,盖伤其礼祸殃自此也……” 魏掞之躬行实践,怀德天下,为安邦治国出谋献策,但并没能引起孝宗皇帝和朝廷的重视。忧国忧民的魏掞之不能有所作为,于是只好称病,闭门谢客,入朝不到一年,请辞官职。就在此时,朝廷授予他台州(今属浙江)教授,他也没有接受,自请离开朝廷,回归故里。掞之感叹道:“君恩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憾圣意。” 兴学 辞官回家后,他将玉田峰下美女山的住房改建为建阳锦溪玉田书院,办学教书,言传身教,推崇理学,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世人称他为艮斋先生。他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才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玉田书院一度兴旺发达,学子数众。 魏掞之还十分重视丧祭和礼法。宋史记载,经他出资安葬无子嗣的死者数以千计。与他人交往时,对于按礼节拜访的后生,只要他有一点长处,就向有关部门举荐,让他们有所作为。 淳熙八年(1181)朱熹奏请宋孝宗推行社仓制度。这项由掞之首创,朱熹推广的社仓已成为封建社会基层救助的主要模式,并一直沿用至清代。 在魏掞之去世后,朱熹撰写墓志,张栻作墓表,吕祖谦致祭。淳熙三年(1176)孝宗皇帝下诏:“朝廷不可无直谅之士……掞之虽死,宣少加旌别,可赠宣教郎,直秘阁。”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