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探索与实践(上)
2020-12-16 11:27:34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习近平同志当年叮嘱我们‘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目光长远,为我们这个山区村庄指明了发展方向。”张林顺感慨道,“如果当年卖了对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秃秃的石头山,现在哪还有如画的山水、绿色的产业?” 守护“无价之宝”绿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在明溪县,从以往剥树皮破坏濒危野生红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难题,一株株红豆杉撑起一个大产业。南方制药等企业利用红豆杉提取紫杉醇,生产抗肿瘤药物。全县40%的农户参与红豆杉产业,种植红豆杉6万多亩。 一幅山水画,越画越动人: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8.73%,是全国最“绿”的地级市之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质处于福建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休闲旅居、培训研学,到山地运动、自然观鸟,“生态”逐渐变“业态”。去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接待游客3918万人次,总收入达75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46亿元。 用坚守和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这是三明人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撸起袖子加油干—— 着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三明先有工业,再有城市。1957年开始工业建设,全国“10万大军”支援三明,建成一座钢铁厂,奠定工业基础,1960年设立三明市。 作为地处山区的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怎样做到“老树发新枝”?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惦念着这个问题。 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调研,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谆谆嘱咐“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当时正是盛夏,天气很热,钢铁厂气温更高,习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他在三钢整整调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细,提出的要求很明确。”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说,我们始终牢记嘱托。黎立璋时任三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棒材轧钢厂厂长,当时就在现场。 三钢地处内地,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20年来,三钢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结构调整,狠抓精细化管理。三钢钢产量从2000年的117万吨,增长到去年的1240万吨,跨入千万吨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保持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 “每个班组下班时,采集上报水、电、煤气等的消耗情况,大家会‘斤斤计较’,因为这在职工收入考核中占40%左右。每天下班时,当天的生产情况和每人绩效一目了然。”炼钢厂运转车间主任陈滨说。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三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如今,三明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去年,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263.5亿元,增长8.2%。与此同时,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产值179.5亿元,形成氟化工、石墨烯等产业链。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12月6日,福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开园,京闽科技合作再迈出一大步,老区苏区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 “20多年来,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根本原因在于一以贯之按照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做好各项工作,结合实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着力机制活、着力产业优、着力百姓富、着力生态美,三明持续推进“四个着力”,努力做好“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这四篇文章。 三明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红色积淀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红色基因一直代代相传。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明挥毫写下《如梦令·元旦》。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宽林茂粮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风展红旗依旧,如画三明更美。(记者 刘 磊 刘 毅 颜 珂 李心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