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忆叫“乡愁”
2020-09-28 08:59: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爱回忆!睡梦中,孩童时期的往事一幕幕、仿佛昨天,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 书坊,北宋时期称为崇化,座落在闽北西北部建阳区,四面环山,十分偏僻,古代因雕板刻书而闻名,素有“图书之府”、“建本故乡”之美称。书坊是我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地,我出生未满周岁,父亲因工作原因,我们全家来到这里。 在儿时记忆中,书坊的街和巷都是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宽不到3米,两旁店屋多为木结构平房。通往外界的则是沙石路,路不宽,如遇两车交会,司机可最头疼,一不小心,免不了“亲密接触”。 我印象最深的是距乡约五里路开外的“恩娘岭”。恩娘岭呈“S”形,汽车行驶到这里,速度一定要放慢,沿着陡峭的山路,缓缓爬行。上了山顶回头往下看,崇山峻岭间一条蜿蜒起伏的公路像一条白色巨蟒弯弯曲曲的深藏在山林间,无不令人吓出一身冷汗,过了恩娘岭也意味着书坊就快到了。 说起书坊,最引以为豪的应该是它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文化”在少年的视野中,似乎太遥远,我记忆中的书坊是“陈旧”而“古老”的。 书坊的古宅特别多,而且大多都是清代中、晚期保存下来的土木结构建筑。古宅由土墙、砖、木混合搭建而成,房屋的横梁由几只硕大的圆形柱子高高撑起,木头交接处由榫头连接,四季冬暖夏凉。古宅的大门大多是砖雕镶嵌在石墙中,气派而典雅,砖雕的图案大多以“四君子”为题材的花鸟,或者是“五福临门”等寓意吉祥的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为内容,在古代工匠们精雕细刻下所有造型栩栩如生。 走进古宅,迎面而来的是一块大木墙,木墙上通常贴有“伟人像”或者是“连年有余”等喜闻乐见的年画,内容通俗易懂,同时也反映老百姓期盼国富民强、家和万事兴的精神夙愿。两边是进入正厅的过道,过道呈对称排列,地面大部分都是古代方形的吸水砖铺设而成,灰褐色,显得厚重而古朴。木墙后面有一个方形天井,天井中央两根石柱横架着一块长条石板,石板上盆栽兰、菊、仙人掌等花卉植物,显得幽静而高雅。 书坊最典型的古建筑属“楠木厅”,之所以称为楠木厅,是因为整栋建筑全是用珍贵的楠木建造而成,墙壁、门、窗、柱子、横梁,处处雕龙刻凤、精美绝伦,楠木厅同时也是展示朱子文化的一块圣地。进入楠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刻在古砖上的朱熹对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横批:居之安。背景是镂空的几何形图案和人物故事,朱熹的行书笔画厚重、古朴、大气、自然天成。在后厅的天井,朱熹的另一幅书法手迹“得清如许”,静谧地镌刻在长年被雨水淋湿显得古茂斑驳的墙壁上,潮湿阴凉的天井下方,古砖与石阶互拼而成的地面青苔裸露、绿意盎然,尽显顽强的生命力。天井中央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的古旧大石缸,几片椭圆形的睡荷碧绿的浮在水面上,清澈的池水下隐隐约约有几只红色鲤鱼来回畅游,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情画境! 小时候,我所租住的房子离楠木厅门口的清代“双眼井”约几十米的距离,据说该建筑与楠木厅建筑是姊妹篇,其建筑设计与房屋构造均与楠木厅同出一辙。我所住的房屋主人姓陈、字名享,为人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一家三代同堂。据母亲说,父亲刚到书坊时,因单位新成立没有房子,只能暂驻在当地的村民家中,本想短暂租住,待父亲单位楼房建好后再搬走。也许是邻居的友善,我们同房东之间相处和睦、其乐融融、亲如兄弟,遇上困难时我们互帮互助,家有喜事则共同分享,孩童之间学习、玩耍同在一片屋檐下,这一住就是十五年的光阴,至到父亲工作调动才离开,因此,书坊也是我的故乡! 我家租住的是陈氏古宅的一间书房,座落于进入大门的前厅左侧。古宅建于清代,书房原是古代大户人家读书、习字、作画的场所。记忆中书房的门特别高,门板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花鸟、人物图案,都是以浮雕的形式展现。书房不大、呈方形,小巧玲珑。进入书房,一扇高高的天窗至上而下投摄一缕自然的亮光、柔和明净,天窗下方是一幅“举杯邀明月”为题材的壁画,因时间久远,壁画已模糊不清,印象中画面是一位拄着拐杖的古代老者抬头矗立在翠竹间,人物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壁画呈湛青色,左右两边是朱熹的笔迹:“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这恰巧应验了陈氏古宅与楠木厅建筑的姐妹篇之说。左侧白墙上画了一幅“松鹤图”,两棵苍劲有力的松树直穿云霄,枝头立着一只白鹤神采奕奕地向下张望,右下角干笔淡墨勾勒了一组大小错落的山石,傍边一只灰鹤卷曲颈脖、悠然自在的向上呼唤,画面意境幽远、妙趣横生,下方行书题写“书年作意”四个字,接着盖一方朱红阳文印章,显示出作者的专业性与壁画的完整性。右侧墙面的壁画落款则是“三峰厉若指头写”几个字,画面内容是一条大鲤鱼高高腾空跃起,下方是波涛汹涌的浪花半遮半露着另一条跃跃欲试的鲤鱼,波涛与浪花线条勾勒简练、浓淡相宜,鲤鱼造型优美、工整细腻、活灵活现,从画中的落款可以看出这是用指画完成的作品。 儿时的我,常常躲在房间用铅笔模仿之,临摹只能形似,对画面的寓意却一无所知。三十年后,我带着妻子女儿回到古宅书房,看着渐渐褪色而变得模糊的壁画,思绪万千!面对灰暗发黄的墙壁,感叹岁月无情、内心苍凉之意油然而生!我注视许久、静思揣摩,蓦然回首间顿悟了“鸢飞鱼跃”之含意,形容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的精神内涵,彰显着朱子理学的深刻思想。 岁月如流、往事悠悠。古宅带给我童年无限的欢乐,时光模糊了我渐渐远去的记忆!它蕴含着那个淳朴年代邻里之间的温情,传递出人间至善至美的纯真。这份温馨而美丽的情愫,相伴在我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或许,这份情就叫乡愁!(陈 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