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话潭山
2020-09-04 15:54:49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潭山位于闽北腹地建阳区,崇阳溪、麻阳溪、建溪的交汇处,东临童子山,南面是庵山,西边与宝山、翠坪山相呼应,北靠云谷山,是古邑潭城的中心位置。潭山公园正门朝东,公园门坊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造型简洁大方,镌刻着由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题写的“潭山公园”四个大字,俊朗、雅致。公园正门前方,一尊朱熹手执书卷的雕像静谧地立在公园中央。朱子像前,崇阳溪水缓缓地向南流去,此景颇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人生感慨。潭山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一代代的潭城子民在此生生不息,创造了璀璨的潭阳文化…… 家乡人喜欢把潭山称为“登高山”,每逢正月初一,前往潭山登高的市民络绎不绝,“登高”有二层含义:其一,中国人的传统风俗,正月初一登高,寓意美好,积极向上,来年步步高升。其二,登高望远,开阔胸襟,感受河山之壮观。正如《兰亭集序》书圣王羲之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潭山书林楼门坊刻着先贤朱熹的手迹“读书”“登泰”,这不正是文化人想表达的一种生命情怀吗?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求学之人需眼界开阔,见识广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潭山虽不高耸,但四季苍秀。建水虽不渊深,但缓缓东流,清澈透明。古往今来,这片土地孕育了朱熹、宋慈、潭阳七贤等众多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在此著书立说,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也成就了闽北的地域文化名片。 朱熹雕像前,沿着崇阳溪畔而修建的笔直公路称为“朱熹大道”,潭山公园因此也叫“朱熹公园”。绕过朱熹公园的城市展览馆继续往西前行约30米,踏着“Z”字形的木栈道往上行,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个平坦而宽阔的长方形石台忽然呈现在你面前,这就是潭山“登高台”。登高台四周有高耸的楠木、樟树、松树、梧桐树等,树冠直冲云霄,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仿佛构成一幅绚丽、美妙而浪漫的风景油画。登高台正中间,深浅不一的花岗岩镶嵌着一个硕大的道家“太极图”,清晨与傍晚时分,市民们为强身健体,在此练太极、打球、跑步……好不热闹。登高台西面是“廉理亭”, “廉理亭”三个字仿造朱熹的书法笔迹而刻,红色琉璃瓦映衬下的每一根亭柱格外醒目,誊写着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对联,供游客进行艺术品鉴。 “宋慈亭”坐落于潭山北面,距离登高台约300米。该亭子是为纪念建阳籍法医鼻祖宋慈而建,由中国法学家、北京市原副市长张友渔题写并制成牌匾横挂在亭中。宋慈亭为四层六角亭建筑,基座由12根柱子支撑,此风格受明清佛教建筑影响,通透空灵。远远望去,亭子深藏于苍松翠林间,勿隐勿现、含蓄内敛。近而歇之,山水清音、鸟鸣阵阵,置身其中,仿佛忘却尘世喧嚣。身心融入山林,如人在画中游,感悟“道法自然”之妙境!此地倍受文人雅士青睐,更是市民休闲忘忧好去处。 登高台左侧是“朱子阁”,红色梁柱、朱瓦白墙的三层楼阁映衬在翠林松柏中,干净而明亮,彰显朱子文化忠、孝、仁、慈,恭、俭、礼、让的文化内涵。朱熹字晦翁,宋代大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是建阳人的骄傲。他晚年定居考亭,创办考亭书院,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是新儒学集大成者。朱子阁为纪念朱熹而建,坐落潭山的正中偏南位置。《朱子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大潭城记》一同印刻在朱子阁右侧的花岗岩墙体中,朱子文化将与日月同辉,随时光永恒! 潭山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之圣地,也是传播红色革命的摇篮。潭山西北面矗立着庄严肃穆、高耸挺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战争年代在新中国解放事业斗争中牺牲的革命英烈。烈士陵园就在纪念碑的山脚下,英烈们长眠于此。为纪念中共福建省委太阳山驻地,在登高台与宋慈亭之间立一座大理石雕塑,作品用圆雕的形式创作,以方形、块面的造型元素塑造了一组气宇轩昂、神情刚毅的英雄形象,历经岁月与风霜的洗礼,雕塑尽显沧桑厚重。近年来,建阳区委、区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红色摇篮教育基地,在潭山南面建设了建阳革命历史纪念馆与林则徐禁毒基地,每年受教育的青少年与市民不计其数。 潭山四季分明,树种多样,竹林茂密、青翠欲滴。素有“建阳心脏”“潭城之肺”等美称。春游潭山,空气温润、清香扑鼻,落英缤纷,有临春风、思浩荡之感!夏日潭山,蝉鸣入怀、阴凉清透、曲径通幽,是避暑纳凉胜地。秋入潭山,露似珍珠、黄叶凋零、知了鸣叫,抬眼望秋云、神情自飞扬!冬天潭山,落木萧萧、鸟鸣啾啾、松鼠穿梭树间,万类霜天竞自由! 潭山,乃文化之山、红色之山,亦是生命之山!(陈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