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刀走龙蛇 书香致远
2020-07-30 09:48:4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李国平正在刻制的《清乾隆大藏经卷首图》(局部)。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讯(记者 陈艳 通讯员 邓雪) 7月23日,南平市建阳区召开建本研究保护研讨会,与会者热烈交流如何让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并走向大众。会上,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李国平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仿刻作品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翻开历史,以建本为代表的福建刻本,是我国宋代以来最重要的古籍图书品种之一。如今,面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手艺,建阳的建本匠人们正在思考如何通过创新与衍生,让建本文化焕发更强的活力。 重拾遗落的文化珍宝 建阳的雕版印刷业始于五代,其中,建阳书坊在宋代享有“图书之府”的美誉,是全国三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刊印之书称作“麻沙本”,又叫“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当时,闽北文教兴盛,民间文化教育氛围浓厚。以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型私家刻书活动,丰富了建本刻书的内容与内涵。南宋时闽学兴盛,也促进了建阳印刷业的进一步发展。 及至明代,仅在书坊一地,有名可考的书坊达三百余家。那时,建阳刻印的通俗讲史小说、农桑医算类书籍畅销全国,刻印量达全国“十之五六”。 “建本分官刻、私刻和坊刻,其中又以私刻、坊刻为主,受市场经济的驱动明显。”李国平解释道,“坊间的书商们为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在书本刻印、排版方面都进行创新。” 比如,建本首开先河,将正文与注疏刻在一起,大字刻正文,下刻小字为注释,往往分两小行与正文大字平行,上下对照方便阅读;还首创上图下文形式的书籍,又叫“全相”,即书中绘有人物绣像,与现代的连环画相似。为抢占市场,书商们还编印符合大众口味的图书。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