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留得建阳风华在
2019-01-24 11:28:39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太古正音琴谱》的作者是建阳水东人张大命。 《太古正音琴谱》的第一篇序言作者是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董其昌为明代著名书画家,一代名士董其昌也是一位琴师。 董其昌第一次入福建是“挂剑之游”。 万历十七年,董其昌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他的老师是田一儁。田一儁是福建大田县人,隆庆戊辰(1568)进士,时为礼部左侍郎,掌翰林院,任庶吉士教习。万历十九年(1591)春,田一儁病卒。同馆人士商量委派一人护送其回老家福建。田一儁立朝正直声誉卓著,为官清廉。董其昌慨然请缨,完成了他人生历史上被无数人称道的一次豪壮之举。此事董其昌在文集中提到过“余为庶常时,馆师田公宗伯病且剧,同馆议以一人行者,余为请急,卒成挂剑之游。”此义举赢得了翰林院臣僚及友人们的交口称赞,礼部侍郎韩世能以高丽黄笺纸相赠,太仆寺少卿邢侗则赋诗为其壮行。邢侗书画精妙,与董其昌号称“北邢南董”。京师离福建四千余里,山重水复,千难万险,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般人是没有勇气挺身而出的。董其昌时年37岁,“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为自己赢得了重义轻利的美名。第二年春天,董其昌回到京师任翰林院编修。 19年之后,董其昌第二次入福建是因为做官。 这次,在建阳,董其昌有一段时间的停留。董其昌南下,过分水关,来到建阳,那时正是中秋。 建阳的琴师张大命来拜见董其昌。 董其昌也是琴师,在他身体不好隐居山中时,桌边全是金石管弦,而又特别喜好古琴。弹奏之余,董其昌开始研究琴谱,他发现:琴谱之书,许多错论;琴谱的作者,不解韵调。 张大命带着琴谱带着古琴来了。 董其昌一看琴谱,张大命的琴谱校阅得非常认真,音调指法非常准确,和其他的琴谱比较,简直就是珍珠与鱼目的差别。 张大命不仅琴谱编得好,琴也弹得好。 董其昌和张大命相对而坐,他们煮茶焚香,一会后,张大命手拂玉轸,琴我俱忘,琴声宛如鸾凤和鸣。董其昌大惊,即使是弹奏高山流水的伯牙、弹奏广陵散的嵇康,相比于张大命,也不过如此吧! 建阳山清水秀,建阳人文蔚然,张大命琴技高迈。董其昌大为感叹,为《太古正音琴谱》写序,时万历己酉(1609)中秋。而后,董其昌沿建溪而下,到南平,已是十二月十九日,过年了。 这次福建任职的时间很短,董其昌自己说“起补福建副使,在任四十五日。”时间短、史料少。如此,董其昌为张大命留下的这篇序言,不论对建阳的音乐史,还是对研究董其昌的生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晚年的董其昌,再次把目光投向福建,投向建阳。 董其昌的作品集叫《容台集》,刻版较晚,总共刻印过两次,初次刻于松江再次刻于福建。崇祯八年(1635),《容台集》再次刻印于福建时,董其昌已届81岁高龄。《容台集》由董其昌长子董祖和及长孙董庭编辑。卷首除继续保留陈继儒序言外,又增加了黄道周、叶有声、沈鼎科三人之序。沈鼎科(1604—1644),字铱臣,江阴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是董其昌的门生,当时担任建阳县令。 了解董其昌离不开研读《容台集》,而《容台集》以闽本为最全,是董其昌一生创作的总结。这个版本的《容台集》正是建本。于是,董其昌的《太古正音琴谱序》和《容台集》就将建阳的建本辉煌与琴声优雅的风华定格了下来。(祝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