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番薯娘
2018-08-29 11:48:37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番薯的娘,硕大、健壮、外形优美,只有最聪颖最勤劳的农夫,施足农家肥,才能在众多番薯中挑出几只够格的,裹好稻草,埋在灰堆里,留待明年做种。春天里,街坊邻居赔笑脸,夸耀他心灵手巧,讨要一只。 选择菜园里阳光充沛的菜畦,挖出浅坑,以厚厚的猪粪末垫底,郑重放下番薯娘,半掩土,浇粪肥。春风荡漾,它萌发许多芽头,紫红色、胖嘟嘟的,往四面八方生长,日渐伸长。剪断最粗壮的那一段,继续剪成由三片叶子组成的独立段,就是番薯苗,带到贫瘠的山坡地插栽。土里埋两节,最底下那个节点会变成根须,中间节点长番薯,泥土上方的节点长成新的番薯藤。稍微浇一些水,保持土壤湿润,到新芽冒出的那天,它已经生根成活。刚才剪剩的嫩尾巴冲洗干净,倒进开水锅里烫熟,味同空心菜。往后,天天剪收番薯娘身上的嫩芽,干拌、清炒皆宜。等它耗尽自身营养,徒剩空壳,可以挖除,四周会长出若干小番薯,品质一般般,切开扔进猪食锅。 番薯园里的番薯藤越长越长,匍匐前进,就要经常“翻藤”,拎起来抖动,可别让节点接触土壤啊,露珠滋润,它将发根,雨水助威,扎入泥土,长出番薯子,索然无味,却要消耗本来应该输送到主块茎的养分。同时锄掉野草,以免它们争抢水分、肥料。 金秋十月,挖掘番薯。然后认真检查,凡是破损的、开裂的、带虫眼的、面目狰狞的……统统装进箩筐,抬到干净的水渠边,用棕刷仔细刷洗,直至毫无泥沙,再剜掉无用部位,抬往榨坊,打成稀浆。把它舀进专用的白布袋里,放进注满井水的粉楻中,重复抖、揉,洗出番薯粉。粉渣煮熟喂猪。静置粉楻,待淀粉完全沉淀,弃水,铲出来暴晒。 把番薯粉送到粉丝作坊去,做粉师傅蒸熟它,刨成纤细的粉丝,团成饼状。晒干后,先送两饼给当初提供番薯娘的人,千恩万谢,以激励他的积极性。过节时、办酒时、外地亲戚来做客时,将粉丝、冬笋、黄花菜和花菜等炒在一起,是开席的第一道佳肴,方言叫“锅(wa)底”。 表皮完好的番薯,摆在太阳下晾晒一天,翻过来再晒一天,平摊在干燥、通风的阁楼楼板上,冬日的刺骨寒风会慢慢地把淀粉转化成糖分。煮捞饭时,取一只番薯切成丝,倒进锅里搅匀,随米饭捞出来,装进饭甑蒸烂,叫番薯丝饭。此时,如果趁热打一颗鸡蛋进去,再捂紧盖子蒸至凝固,就叫番薯丝鸡蛋饭,香喷喷、甜滋滋的,一年吃一回,吃完梦一年。当米瓮见底时,把番薯切成条,与少量的米同煮稀饭,叫番薯粥,配咸菜吃,减轻烧心的感觉。 锅中间倒扣饭碗,摆好半锅番薯,撒盐巴、加清水,烧猛火焖煮,再烧微火收干水分,出锅晾冷,切成八瓣,摊在竹匾里晒太阳、吹风,软绵绵带韧性,名叫番薯脯,能够吸引蜜蜂。番薯脯耐嚼,吃了耐饿,进山砍柴时,抓一把带走,慢慢啃咬,就有力气把柴担挑回家。 快过年时,孵好小麦芽,剁稀巴烂,把家里的所有番薯焖熟,捣成薯泥,充分混合两者,回锅加热,转化成糖,舀出来过滤,弃渣、熬浆,成为麦芽糖,甜而不腻,粘性十足,用于粘合乡土特色零食。 春节后天气回暖,番薯会发黑变苦,长出嫩芽,随即霉烂。 没娘的番薯,外号叫“厦门种”,叶子尖细如鸡爪,叶柄苗条、高挑,藤条清新脱俗,只能在洪水带来的松软、肥沃的河边淤泥地里存活,那是生长西瓜、甘蔗的园地。 “厦门种”类似红心地瓜,小而长,大队支书的孩子会带到学校玩赏、讲解。生食,口感酥脆、清甜;焖熟透,表皮吹弹可破,薯肉如蜜,吃了肚子舒坦;切薄晒干,放进热沙里炒熟,又脆又甜。当然,它现在是寻常食物,价格等同于普通大米。(甘联露)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