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中世界别具特色
2017-01-05 12:03:57 来源: 责任编辑:建阳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盏”中世界别具特色 建盏工艺师杨敏的探求之路 □张敏英 丁晓雄 文/摄
(杨敏通过研究古瓷片开发新的建盏产品)
在建盏制作的江湖,年近半百的杨敏出道得不算早,但他的作品却以精湛的工艺,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在竞争激烈的建盏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奥秘何在?冬日的下午,笔者走进杨敏创办于建阳区童游水东一隅的玉原色建盏工作室,一探究竟。 初入行:站在行家的肩膀上 1968年出生的杨敏,1991年毕业于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建阳林业部门工作。1997年,生性灵活的杨敏离开林业部门下海经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闲暇之余,家住童游富林新村的杨敏时常到对门邻居周远安家玩。周远安的老家在宋代建窑遗址所在地水吉池中村,建盏烧制技艺甚是了得。彼时,他在家建了窑炉正烧制仿古建盏,所烧制的建盏远销北京、天津等地。杨敏时常到周家串门,周远安忙碌时,杨敏也时常帮点小忙,打个下手;周远安也不时指点一二、教个一招半式。渐渐地,杨敏对建盏有了兴趣。 2013年,杨敏放下手头的工作正式拜师建盏老艺人阙梅娇。炼泥、拉坯、配置釉水、烧窑……杨敏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懂的地方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师傅阙梅娇觉得他悟性高、勤奋、执着,也是倾囊相授。半年多的时间过去,杨敏烧制出的鹧鸪斑建盏底乌黑发亮、斑点清晰、玻化程度高,得到市场的认可,常常是产品还没有出炉,客商已等在家中。2014年,杨敏成立玉原色建盏工作室。 爱一行:破译古瓷片上的密码 这是一套杨敏最新研发的雪花茶具。黝黑温润的釉面上洒满星星点点的白色纹饰,似点点玉屑,又如片片飘舞的雪花,茶具的边缘均呈现自然的淡金色,华贵、温润。在我们啧啧赞叹时,杨敏却拿出一片类似的古瓷片,告诉我们雪花茶具不是他的创新,古已有之。他不过是破译古瓷片上的“密码”,成功仿制而已。 不疯魔不成活。杨敏学得越深入,越觉得“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建盏有着无穷的魅力,他深深爱上这一行,觉得要做好这行首先要善于学习和思考。 被誉为瓷坛“黑牡丹”的建盏兴于宋,曾是宋朝达观贵人士大夫的“心头肉”。可惜,后来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断代800年。关于建盏的制作技艺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所有秘密都隐藏在一片片的建盏瓷片里,这些建盏古瓷片就是最好的老师。 杨敏购买了大量的古盏片,有空就坐下来琢磨、研究、试烧。在杨敏眼里,古瓷片能提供许多重要信息,通过现代测试手段能够看到它的元素组成、质感肌理、微观结构及制作工艺。在他看来破译建盏古瓷片上的“密码”是传承建盏制作工艺的最好方式,也是他的建盏作品不断推陈出新的秘密。 精一行:把握半度,创烧满釉盏 “只有不断创新,让它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古老的建盏才能始终充满蓬勃的生命力。”捧着最近创烧成功的全釉禅定杯,杨敏如是说。 宋代建盏通常施釉不及底,是因为建盏的釉层很厚,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釉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若施釉及底,极易造成釉与垫饼粘结而作废。 为了让建盏产品外形更加美观,握杯时更加舒适,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杨敏努力探索烧制满釉建盏。古代龙窑难以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所以我们极少看到“满釉”建盏的成品,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电窑、气窑温度可以精确控制的时候,理论上“满釉”建盏的烧制就有可能成功。 2015年6月,杨敏全身心投入到满釉建盏的研发工作中。刚开始尝试烧制,几乎全炉都是废品,窑炉底部的碳棒、硅板全部烧毁。建盏若要“满釉”,就需要对烧成温度、釉层厚度进行极其精确的控制,因为留给釉层流动的空间只有底足的高度,仅约3—4毫米,而建盏盏壁釉层的厚度一般为1—2毫米,可见建盏“满釉”的难度。 温度过高花纹消失;时间过长釉水流到底足,产生粘连流釉现象。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温度到底在哪儿?杨敏苦苦寻觅。从6月到12月,他烧了无数窑,花费五六万元。在无数次的失败后杨敏把最为敏感的温度和时间段划分成60多个维度,一个一个实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设备温度调节过程中,杨敏发现了一个半度现象,温度显示在两个相邻数字之间来回跳动,也就是在这半度之间,釉的流动性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满釉”建盏烧制成功。满釉建盏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供不应求。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6年,杨敏的建盏作品《鹧鸪斑大盏》《国宝鹧鸪斑盏》分别获第十一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奖;所在公司获“建阳建盏地理标志”准用证明;本人被评为福建省品牌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研发100种花纹、器型等各不相同的建盏,充分展示建盏传统制作工艺的千变万化,让更多人了解建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喜爱建盏,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采访将要结束时,杨敏这样告诉我们。 (杨敏创烧的全釉禅定杯) (杨敏研发的鹧鸪斑大盏)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