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回潭战役始末
2016-08-03 10:49:23 来源: 责任编辑:建阳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地处崇安、建阳两县交界的建阳将口回潭是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建阳民众队成立最早的一个村,1928年秋天,为配合崇安上梅第二次武装暴动,中共建阳支部书记陈顺昌按照崇安县委要求来到回潭、石维下后,积极发动农民参加民众会,在民众会中秘密成立武装民众队, 1929年农历正月,回潭、石维下等村出动200多名民众队员参加了第二次上梅暴动。暴动后,回潭成立了区委、区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政府政权的建立,使国民党当局及地方反动民团极为恐惧。1931年农历正月11日,国民党当局派出刘和鼎五十六师一个营,会同附近反动民团、大刀会等共计七、八百人枪对我崇安、建阳苏区要地回潭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回潭区苏维埃政府才刚刚建立不久,力量单薄,为避免损失,区苏维埃政府暂撤离回潭,移至石维下村。撤离时留下王秀仔等4位会说普通话的同志,设法打入敌人内部,侦察敌方的火力部署情况。 敌刘和鼎部在攻占回潭后,在回潭布置了4个据点:北面后门山驻一个连;村头苦竹山高地上驻一个排;村内奶娘庙南民房内驻两个排;西面狮子山顶峰驻扎一个连。民团、大刀会等分散驻扎村内。 我方潜伏的王秀仔等在侦知以上情况后,立即将兵情向石维下区苏维埃汇报,区苏又及时向闽北特委报告。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解除敌人对苏区的威胁,闽北红军独立团在团长黄立贵的率领下,于1931年正月21日到达南树下,连夜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作战方案,决定:一是抽调50名战士组成敢死队,配备最好的武器,强攻回潭后门山制高点。为防止打草惊蛇,敢死队从南树下绕至石维下,再由石维下直插回潭后门山;二是派100余人也同时绕道至石维下,再经回潭东面,暗渡回潭河,抢占南面豆夹坪小山包,断敌南逃归路,伺机歼灭敌人;三是再以100余人直接自南树下出发,沿回潭西面一个小水沟方向,甩开狮子山之敌,切断胡巷至回潭的通路,阻敌西窜。除此外留下百余人作为机动力量,暂驻南树下。一俟解决后门山与回潭村内之敌以后,集中火力强攻狮子山。 在联席会议之后,闽北红军独立团的三路人马漏夜分头出动。 战斗于22日拂晓在回潭后门山打响。担负主攻的敢死队50名队员,趁黑摸近敌人哨棚,一枪干掉了敌人的哨兵,哨棚内的敌人在睡梦中被枪声惊醒,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敢死队员已全部冲进哨棚,敌人刚想摸枪反击,只见一阵排枪响声过处,大多数敌人毙命,少数生俘。红军战士占领后门山制高点后,乘胜向村内及苦竹山两处敌据点发射密集的子弹。 被困在村内之敌,眼看后门山制高点已为红军所占,他们失去了依托,个个仓皇逃离村庄,涌向南岩,妄图抢占豆夹坪小山包,与狮子山守敌形成夹击之势,企图反扑,但是,为时以晚。自石维下村出发的另一支百余人的红军游击部队,早已抢先占据了豆夹坪,正严阵以待。敌人自村内逃生的二个排和民团、大刀会等数百人,糊里糊涂地钻进了红军的火力网,绝大部分被歼于豆夹坪前的开阔地带上。兴田反动民团团长江长发也在此丧命,其他团众则如鸟兽散。 据守村头苦竹山之敌一个排,也因孤立无援,不敢固守,赶忙丢下阵地,匆忙沿着回潭至胡巷小路撤去,独立团二营营长周治安误以为这是一些零散逃亡之敌,领头高喊“缴枪不杀”。不料,敌方一排长趁其不备,偷偷端起轻机枪向我方猛烈扫射,我军猝不及防,当场死伤十余人,周治安营长全身枪伤多处,并被打断一条手臂,在抬往南树下的途中牺牲。由于石桥附近无险可守,这一排敌兵终于登上了狮子山与山上守敌会合。 红军独立团在连续攻占后门山及豆夹坪制高点并清除村内残敌之后,原驻南树下的后备兵力也及时赶到。当日下午一时,独立团集中火力,猛攻狮子山守敌。因山势陡峭孤守在狮子山的守敌, 怕再遭到红军的攻击,落入覆灭的命运。于是,在红军暂时停止攻击的间隙,便慌忙地从西边山坡往下溜,丢下狮子山据点,向将口逃窜。 回潭一战,前后不到8个小时,一共歼敌160余名,生俘30余人,缴获步枪150支,以及弹药、棉衣、日用品无数,这一歼灭战,大煞敌人凶焰,大长革命群众的志气,数日后,回潭区苏维埃政府又自石维下迁回回潭。不久,回潭划归中共建浦县委管辖,改称建浦一区。回潭一战之后,敌人在我闽北红军的打击下,慑于红军威力,其主力部队,长达四年之久,不敢入侵回潭,从而使崇安、建阳苏区得以巩固了。(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