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记忆
2016-08-02 10:50:05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夏季是高考发榜季,街头巷尾听到的话题都跟高考有关。撩起我对当年高考的记忆,产生写篇有关自已高考短文的冲动。我决定要考大学距今年刚好三十八年,小时候读毛主席诗词:“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觉得老人家好夸张,今天品味,感到说得太对了,三十八年前的事,就在眼前。 三十八年前,我决定参加高考。那时候能考上大学,比古人考科举还划算,古人科举高中,不一定能吃皇粮。我那个年代,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农轨非”,吃供应粮,还可享受全额报销的公费医疗,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当干部、拿固定工资。当年我认为考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唯一机会,当然也可以考中专,跳出农门更快捷,问题是中专是考理科知识,由于就读农村中学,学习不系统,数、理、化知识临时抱佛脚根本啃不动,中专都考不上。所以我常说,我是中专都考不上才去考大学的,这是真心话,不是矫情。中专学制两年,短、平、快当干部,而且是公社干部,我当年最羡慕公社干部,能接触到的也是公社干部。中专招生也多,当年福建省大学本科文科招生不超过千名,仅厦大、师大、农大招文科生。我当年报考厦大是因为厦大在福建省每个文科专业都招二、三十人,外省重点大学每个文科专业仅招二、三人。 三十八年前,我决定参加高考,是我有一定语文功底。当年我家住在公社养猪场,场里订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那时沒《闽北日报》,更沒有《建阳报》。报纸基本是帮我订的,其他人不看报。我从小喜欢看书看报,能到手的,有文字的东西我至少读三遍,可谓惜字如金,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高中毕业时我翻破了三本《新华字典》,能熟练掌握三千个左右的汉字。刚恢复高考的特殊年代,有这样的基础,考上大学文科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时的人们都不爱读书,考大学也可免试英语。放现在就行不通了,英语一年时间是沒办法突击的,数学当年也仅占100分,与、政、史、地一样让我这个数学很差的考生占了便宜。不管怎么说,做为一个中国人,青少年时代多认几个汉字总有好处。读书不一定都有用,但肯定不会没用,所以我工作后在一乡镇分管教育,动员溜生时,我总是苦口婆心,实在读不进去数、理、化,就多认识几个中国字,等你长大了,懂事了,你就用得上。生活、工作中不需要高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但你如果学生时代能熟练掌握三千个左右的汉字,你肯定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十八年前,我决定参加高考。我的老校长吿诉我:只要能熟练掌握五本高考大纲,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我翻了翻大纲,除数学外,其它都不难,但也不太容易。考生太多,当年每个乡镇中学都有高中,甚至很多大村也办高中,还有天上星星一样多的往届生也来参考,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知识量很大,一年时间,五本厚厚的书,有些內容看不懂,要听老师讲课,向老师请教。感谢万能的老校长,他每天把我们几个文科尖子生集中在他的办公室,可以监督我们学习,毕竟十几岁的孩子都贪玩,还可随时答疑解惑。我的学习方法是: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把读过的书过电影一样过一遍,记不住的知识点拿起书本再次温习,直到记住为止;晩饭后到晚自习这段空档时间找学习好的同学来相互提问,增加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每天晚上沒到十二点不能睡觉,累了、困了肯定没有红牛喝,只能用冷水洗脸提神。虽然只有一年时间读书迎考,几十年都会做恶梦考大学,而且都考不及格。大学毕业后,凡要闭卷考考试我都不敢参加,这也许是高考落下的心理疾病。要想考上大学死记硬背知识点没用,还要融会贯通,知识才能用得上。我一中学同学,考四年大学都没考上,比如他记住首都是北京,但考试时考北京是什么,他答案一大堆,就是不知道答北京是首都,当然考不好。 为了圆大学梦我头悬梁、锥刺骨,起得比星星早,睡得比月亮迟,埋头苦读,终于以全县文科前三的佳绩考入厦门大学。一年的苦读能圆大学梦,可以说追梦的路不太远。现在的孩子圆大学梦,根本就不用头悬梁、锥刺骨啦,只要上课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考上大学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是我女儿的经验,她高中三年,从来不开夜车,一样考上985名校。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只要认真读书都能考上大学。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