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津梁古桥悠
2016-06-27 17:13:50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杨斯羽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黄坑长见永兴桥 陈琦辉 摄 建阳川流纵横,沟壑密布,津梁众多。站在大潭山上,俯瞰大潭城,两水交汇,双桥如虹,虽然那飞檐长廊的拱桥已消逝在历史深处,但在大潭城的溪流之上,流传下来的桥故事却有许多。有些旧事,也颇能引起"兴废由人事"的怀古之思,说是旧曲,也可新唱…… 拱辰桥 明朝永乐年间,接连的两场洪水汹涌而来,拱辰桥已被白蚁咬啮的桥身加上年久失修的老态,终于抵挡不住洪水的冲击,颓然倾覆了。 几十年一瞬,转眼到了成化四年(1468),建阳县治与童游之间的联结依然靠浮桥或者摆渡。这一年,时任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副使的钱琎巡视建阳。邦民耆老聚集前往拜谒钱琎,耆老激动地说起桥梁倾废往来不便的事,钱琎明确表态:舆梁,王政之一端也,焉可以废而不举乎? 于是,重建拱辰桥,富者出钱,贫者出力,艺者出才,买材料运石头,在故址上重新修建。 非常遗憾,不久,钱琎陛升为云南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离开福建。拱辰桥眼看要成了"烂尾桥"。也非常幸运,第二年,职务也是按察副使的潘稹巡按到建阳。 潘稹毅然承担起建桥的后续任务。潘稹意识到建桥不是一时之事也不是一己之事,他下令建宁判官李明专门负责工役,建阳县令刘渊和耆老共同督促工役。垒巨石砌桥墩,溪水被桥墩分成十八道,桥墩高四十尺,墩上架巨木为桥梁,桥梁上建屋宇,有八十七间的隔间,两傍是栏杆楹柱,桥中建起高耸的亭子绘上丹青,再砌上砖石,远望岿然耸立,桥廊壮伟。 己丑(1469)冬十月开工,壬辰(1472)秋九月完工。一座桥,两任官,前后四年,不容易。桥成之后,一位叫吴节的南京国子监祭酒撰文写记,文后铭曰: 于维建阳,地原镇安。距郡百二,水碧山丹。五龙蜿蜒,九峰崷崒。云谷沧洲,环绕疆域。弈弈拱辰,横抱坎隅…… 拱辰桥是如今的童游桥。 朝天橋 朝天朝最早的建桥记录是绍兴年间(1131-1162年),那是南宋初年,后来桥毁,潭阳七贤之一的游九言撰写疏文《募建建阳县朝天桥》,这疏文是广而告之让大家捐钱出力的文字。 桥建桥毁,展眼到了嘉靖六年(1527)六月,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六月二日,在桥上摆开铺子做生意的张英掉以轻心,引起火灾,一座朝天桥被烧毁半座。 当时,建阳知县项锡正背起行囊要卸任离开建阳了,他交待县丞陈崧暂时安排渡船以解决邦民的交通问题。渡船行在水上,难敌风浪,险象环生。风涛猛烈时,交通断绝。 一天,福建布政使司的右参政蔡潮经过建阳。蔡潮,字巨源,临海(浙江台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此次,他路过建阳是赴河南任右布政使。建阳的邑民受溪流阻隔早已苦不堪言,他们攀号遮留。老百姓真是找对人了。蔡潮是倾情于桥梁、道路、水利建设的士大夫典范。晚年的时候,他写过的一首《自咏》诗: 不怨不尤心似水,忧民忧国鬓如霜。 劳劳三万六千日,半为桥梁道路忙。 蔡潮一生一共建造了一百多座桥,修整了几万丈道路。他不会错过修建朝天桥的机会的。蔡潮停轿,踩上建阳的土地,召集官员、吏人、士人、庠生、巨商……劝谕他们出钱出力,又亲自规划建设。事在人为,况且蔡潮有充分的建桥经验,才十天,钱备齐,材料到位。选了吉日开工。蔡潮委任检校官孙珂、瓯宁县主簿夏谅一起处理修桥的各项事务,让众人推选有德望的耆老黄泽、李清、王用等人分块负责。为了修桥,蔡潮推迟上任,逗留数月。蔡潮离开建阳时,百姓就像父母离开一样舍不得。 后来,杨荣的曾孙建瓯人南京太仆卿杨亘撰写《朝天桥记》以记其事,文末,杨亘写诗歌颂蔡潮之德: 维邑有溪,波洄湍驶。维溪有桥,虹飞鳌峙。利涉坦然,已逾百祀。惨哉回禄,所遗无几。欲渡无梁,咫尺千里。道路咨嗟,伊谁料理。天道好还,我公戾止…… 朝天桥如今成了水南桥。 瀛洲桥 《万历县志》记载"靖安寺"条目为:江为故宅,在三桂里瀛州桥头,即靖安寺是也,蔡元定贬道州时朱文公饯之于此,今废。 靖安寺是五代十国时期江为的故居,边上就是瀛洲桥。北宋庆历年间,建阳本地人虞坤就建起了瀛洲桥。瀛洲桥的兴废有故事,而最浓墨重彩的故事却是桥上的一场离别。 庆元元年(1195),庆元党禁开始。朱熹成了伪学魁首,道学士人成了伪学逆党,追随朱熹左右的蔡元定被冠以一个奇怪的罪名--"佐熹为妖"。庆元三年正月初七。蔡元定从建宁出发,前往湖南道州的贬所,经过建阳。 朱熹正在考亭等蔡元定,他来到靖安寺前,走上瀛州桥,他的身后,是一百多位门生。蔡元定来了,下船,走上桥头,和老师往靖安寺走去。老师与弟子二人坐定,只是寒暄。这段时光,朱熹在研读《参同契》。朱熹询问了蔡元定关于《参同契》中的许多问题。蔡元定洒然回答。在他们一问一答间,蔡元定的同门凑分子去买了酒来。大家喝酒,离别的时光,允许醉。他们微醉了。朱熹从靖安寺的小路出来,大家列坐瀛州桥上继续喝酒,桥下溪水潺潺而去,那座桥,见证了朱熹与蔡元定最后的相聚时光--后蔡元定逝于贬所。等回到寺中,再喝。朱熹醉了,睡了。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也尽在酒中。许多人很忧伤,也有的人在拭泪,蔡元定却说"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 《瀛洲桥记》中有段话: 县治十里许,旧有桥曰瀛洲,在考亭书院之右,昔元定先生谪道州,文公先生尝率诸生饯之于此,盖邑之最胜处也,人士过此者,想二先生之高风大节,必徘徊叹咏而不忍去…… 瀛洲俗称油洲,至今考亭的乡民仍说"上游油洲,下有沧洲",瀛洲桥就在如今考亭浮桥位置。 武陵桥 宋代的麻沙建有武陵桥,蔡元定题过《武陵桥月》: 长虹倒影蘸清溪,掩映银蟾景绝奇。 题柱惜无人继志,览今思古强吟诗。 武陵桥是北上邵武出福建入江西的重要通道,桥下溪水湍急,险石密布,春夏之季,水势暴涨,冲啮桥墩,极容易倾圮。成化年间尚有浮桥,不久,连浮桥都废了,大家过渡。浮桥的那巨大铁锁还在,嘉靖初年,邵武知府索性将铁锁也拿走。 武陵桥倚靠着灵岩山,戊申年(1488),一位唤着日云的僧人从邵武来到灵岩山,每日早晨与黄昏,他就站在山上看水。一天,日云拿着化缘的册子去拜谒当时的乡进士(举人)张璿,日云要重建武陵桥。张璿在册子上题字,激赏日云的壮举,麻沙的百姓刘震等人也非常欣赏,一些吏胥纷纷加入建桥的公益队伍,买铁买材料,越来越多的人来了。出钱出力,预计冬天过后武陵桥可以建成,但建桥费工巨大,财力不足。此时,番禺的冯继科来建阳任知县,日云找到了冯继科,冯继科二话没说,捐出俸金。终于,乱流就成了坦道。然而,才草草建成之际,碑石还没立,日云就病死了。弘治四年(1491)五月十一日,大水席卷而来,麻沙的民房、桥、船全都被漂毁。大水退后,一望汪洋,武陵桥也没了。险阻依然。冯继科到麻沙巡视,他移文东峰(今建阳莒口)驿丞秦台,让他筹建武陵桥。不到一个月,武陵桥重建而成,没有兴师动众,甚至有人不知道武陵桥曾被冲毁。 大约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为了平定沿海倭寇,御史陈宗夔路过麻沙,经过武陵桥,写下了一首诗,诗中的武陵桥是浮桥,有句云:"铁缆联横舸,津流稳自通。" 如今麻沙渡头村的武陵桥又正在重建。 如今的建阳,大桥飞渡,早已旧貌换新颜,而那遥远的山深处,古桥还在:像长涧的太子桥,桥身薜荔藤萝,桥下流水潺潺,桥拱之外的背景是白云绕青山,煞美,至今百姓说还留有九座;像拿坑的拱桥,天高云淡,村民悠游,白鹅红掌轻挠清波,百姓说曾有十三座拱桥临清流而立……这是依然让人震撼的古桥,也有许多故事,村民口口相传。你来与不来,那些桥都在,一直等你来,听故事,赏风景。其实,那跨越明清的时光带着沧桑的古桥,伴着逝者如斯的流水,无语静默地诉说……本身就是故事。 (祝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