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宋慈》之二十二鞠躬尽瘁
2016-01-12 10:55:05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宋慈到广州后,由于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但他对一切公务,仍然亲自审察,一丝不苟。 一天,广东学官举行新生入学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依惯例应由广东最高军政长官主持,宋慈应邀出席。因宋慈有病在身,属下建议他委派别的官员代理,可他不顾身体不适,坚持前往。一天下来,宋慈觉得疲乏不堪,回来后就卧床不起。淳佑九年三月初七,宋慈在广州官署病逝,享年64岁。 在去世前一天,宋慈在病床上翻看了《洗冤集录》。当他看到自己在序言中写的“各位贤良官员,如果在自己所见所闻以及亲身参与办理的案子中,发现有与本书中列举的审理勘查方法及案例不同的情况,恳请费神以片纸记录下来,惠赐于我,以便我把遗漏的案例增补进去。宋慈再拜禀告”,不由一声长叹。因为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已经没有时间再增补《洗冤集录》了。 随后,宋慈又翻读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诸葛亮再次北伐很有意见。诸葛亮分析了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后出师表》的最后一段是: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时,孙吴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预料。臣所能做到的,就是竭尽全力,小心谨慎地为国办事,直到死为止。至于北伐战事最终成败如何,是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臣的智慧能预见的。 当宋慈读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时,不由泪流满面。在宋慈眼里,诸葛亮是“千古第一臣”,他的治国业绩、非凡才能和高风亮节的道德操守非常完美地满足了儒家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自己的偶像。面对类似于当年蜀国、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宋慈深知已经很难挽救了。多年来,他四处伸张正义,洗冤禁暴,关心民苦,也是竭尽全力了。如今,他自知时日不多,所以读来不胜伤感。 第二天,宋慈溘然长逝。 由于宋慈对国家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所以宋理宗称他为“中外分忧之臣”,并亲自为他书写墓碑,凭吊他功绩卓着的一生。 第二年(淳佑十年,1250年)七月十五日,宋慈归葬建阳雒田里(今崇雒乡)昌茂坊。(完)梁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