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山上永远的丰碑
2015-09-22 17:14:24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盛夏时分,顾不得灼人的热浪,满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我再次瞻仰这座 “红色之旅”和“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基地——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园。 平直的大道旁,翠绿的嘉禾中,一块巨石赫然在前,上书“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几个朱红的大字,字体雄浑苍劲,笔酣墨饱,颇具颜体风韵。牌坊前是一个大理石铺就的广场,供集体瞻仰、凭吊之用。两侧遍植竹木,高低交错,俯仰生姿,一步一景,皆有画意。正前方是革命烈士碑,它像一面挥动的旗帜,高耸云端,气贯长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绕过纪念碑,呈现在眼前的是陵园的主体建筑——纪念馆。这是一座雄伟的单层建筑,碧瓦飞檐,六根廊柱洁白如雪。回字形大门,内嵌玻璃。两侧窗户,外圆内方,体现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根据设计方案,展厅通过实物、图片、数字化手段,再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场景,丰富了廉政教育的形式和载体,赋予廉政教育新的精神和内涵,让人切身感受英烈血沃中华、清正廉洁的伟大人格。 最能吸引我眼球的是戴着面罩听课的武夷干校学员塑像。据讲解员介绍,1943年初,因江西、浙江省委被叛徒出卖,相继为国民党特务组织破坏,损失惨重。驻扎在建阳书坊附近的福建省委在此整顿队伍,准备前往赣东北参加抗日。为了保护来自不同城市地下党秘密工作者的安全,学员们一律隐姓埋名,他们每人发放了一具蓝布制作的头套面罩,面罩只露出两眼和鼻孔,学员之间,不得互通情况,不得称呼名字,一律用数字作为代号。由于敌人的封锁,太阳山上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白天在山上搭盖竹棚,晚上就在丁厝的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学员们开会、上课,均坐在竹竿上,晚上就睡在经砍伐后的竹林地上。他们把锅巴称为“饼干”,把米汤称为“牛奶”。白天不能生火,得在夜里煮饭。遇到夏天,到了傍晚,口袋里的米饭全馊了。半斤米,要吃一天,因此,米饭馊了也得强忍吃下,这就是他们艰苦和清廉的写真! 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周边群众纷纷出动为部队买米、买菜、买肉和买日用品却被他们一一谢绝。为了防止省委机关迁来的消息外泄,许多群众还日夜站岗放哨。 讲解员还在继续,可我思绪却在不断翻转…… 这些三十岁上下的年轻生命,为了理想,为了正义,为了广大民众的福祉,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百般凌辱,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在那极为艰苦的日子里,他们革命的信念却无比坚定,珍惜着所剩无几的生活物资,保管好组织的财物,要把一分钱,一寸布都要用在革命事业上。一位名叫蔡翔云的烈士,对剩下的几根救命菜,始终不肯吃,想到的就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其他同志,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原先受伤,加上当时山上无医无药,时年二十九岁的她光荣牺牲。蔡翔云同志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廉洁奉献的精神。 展馆背后就是烈士陵园,几十名烈士就长眠在这青松翠柏、竹影婆娑之中。 回首望纪念碑,我想,今天我们学习英烈,不是为了几句空洞的口号,更应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去体察英烈生命的韧度和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不仅要把他们的事迹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更要把英烈坚持革命、廉政奉公的作为行的高标,激励自己去追寻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 (叶乃伟 陈长茂)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