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口的儒踪、释迹与道影
2015-08-27 09:47:00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莒口镇地处建阳区中西部,位于武夷山南麓,麻阳溪畔,距市区约21公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名山秀水,物产丰富,林海叠嶂,而且它还是汇集儒踪、释迹、道影的人文荟萃之地。 儒踪 莒口镇内的云谷山、西山,这两座名山上,分别留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的朱熹和宋朝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蔡元定两位大师的踪迹。 为了表达对云谷山水的深情眷恋,朱熹写下了扬名海内外的《云谷记》及《云谷二十六咏》,把云谷山二十六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读后如临其境。 云谷山中有宋理宗皇帝御书"庐峰"和朱熹手迹的"南涧"等摩崖石刻。尤其是"庐峰"二字最为壮观,刻于安嶂山麓涧旁一座高约四米的圆锥形岩石上,每字一米见方,上款"已卯赐蔡抗",下款"宝佑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石刻字体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为闽北古代石刻艺术之精品。 西山与东北向云谷山对峙,朱熹与蔡元定在学术上"每有疑难,则揭灯相望"。西山山体雄伟,古树参天,泉石奇特幽胜,山涧瀑布流水潺潺,山顶有古城墙遗址、水闸门、纱帽岩(俗称皇帝帽)、龙井等人文自然景观。龙井旁便是蔡元定于1153年在此构筑的蔡氏书院遗址,山顶坳处有1175年蔡元定创建的"西山精舍"遗址。山顶西侧,纱帽岩旁,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山"摩崖石刻,系南宋宝佑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乙卯赐蔡抗的御书真迹,字大一米见方,字迹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至今完好如初。 释迹 圣迹寺位于莒口镇佛迹岭山腰处,寺院距莒口镇中心约2公里,圣迹寺四周群山环绕、幽雅清静,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高达7米,殿前门上方镶嵌着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大雄宝殿"牌匾。 据史料记载:圣迹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它是唐朝高僧马祖道一在此出师卓锡(挂单)之地,是福建省禅宗发源地。 马祖道一于唐开元年末苦行至莒口佛迹岭,看到佛迹岭风光秀丽、红尘不染、适宜修行,便决定在此结庐修炼,开启自己弘法授徒生涯。 离寺约百余米有"佛脚迹"凉亭一座,亭内有一尺二寸长的脚印,印在古道的岩石上,脚迹朝外,传说为马祖道一留下的,楼上供有一尊马祖道一石雕像。 马祖道一主张:道不用修,或者说任心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与实践的总纲领。他让"顿悟"说付诸实行,取代了看经坐禅的传统,促使禅僧普遍革新禅的观念。 圣迹寺是马祖道一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最早授徒传法的所在,无论在马祖道一的一生中,还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道影 在莒口村的村头有一座建在居民区中的奶娘庙,庙里供有以"扶胎救产,保赤佑童"为职责的道教神仙陈靖姑,传说陈靖姑的生日为正月十五,所以在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间,莒口当地的村民都会举行上元祈福庆诞仪式活动,建阳各乡镇及周边县市的百姓纷纷前来参加。 传说陈靖姑生于唐中和二年(882年),曾向闾山许师傅学法,学成归来途中,她一路斩妖除邪,扶危济难,一面广收弟子。有一年,陈靖姑为解民忧,为拯救百姓,不顾自己已怀胎三月,毅然脱胎祈雨。 她因斩杀白蛇精而劳瘁饥渴而死去,她身殉产厄时,立誓:"吾死后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 陈靖姑的灵魂重生后,赴闾山恳请许真君再传救产保胎之法,愿救天下女界之产难。历代加封敕赐,称陈夫人、临水夫人、顺懿夫人、通天圣母、顺天圣母、陈太后等,五代闽王赐陈靖姑为三十六婆官。她高尚、慈爱的品质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是福建省最有影响的信仰女神之一。(陈建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