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之九:不干利禄真儒士
2015-07-07 14:12:17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绍熙五年甲寅(1194年),正月,朝廷授朱熹为荆湖南路安使兼知潭州府,朱熹辞,朝廷不允。四月上旬,朱熹在弟子黄干等人的陪同下,由建阳竹林精舍出发,五月四日到达长沙,接过印章,开始处理政务。七月十一日,经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八月六日应诏解印绶离开长沙,入朝奏事。朱熹一如既往的以退为进,在途观望朝廷政局的变化。因此,一路观望,一路考察,一路讲学,九月底才抵达临安,旅途舟行车走近两个月。 在路上,朱熹写信告诉蔡元定说:开始还想回到建阳,决定推辞召命。现在,又得到朝廷任命书,都说召命出自皇上(宋宁宗赵扩)的意思并亲自批示,而且多次问到这件事,所以不可不去。又听说皇上虚心好学,增置讲员,广立课程,深有努力治理国家的意愿。果真这样,实在是国家之福,义不可不一往。 同时,朱熹首先想到的是招蔡元定一同入朝辅佐新帝,蔡元定谨记父训,不干利禄,终生不仕。在《与朱熹辞荐书》云:"恭惟先生惠履吉庆,间世无双,正当谨候,以遂渴仰。脚气发作不全,只得渐归,再命渊沉申敝。履闻皇上龙飞,聪明英毅,勤政治民,真可以大有为也。矧恩光履及,固不敢偃蹇不至,以效严光之自重。但惧学浅才陈,触张楷之责,望盛卢声,少实效,而违物议,增愧多矣。想风云际会,上天将与斯文而大受先生以辅佐之命也。今者文旌归速,是必有相抵牾者,偶望自爱,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泽,定至原(愿)也。下示君子之道节,反覆详观,支分不得,乃浑论以结上交之意也。" 在风云诡谲的政局面前,蔡元定不仅婉言谢绝了右丞相赵汝愚和朱熹的力荐,更劝师友朱熹速归。果如蔡元定所料,历经四十六天的经筵讲授,绍熙五年甲寅(1194年)闰十月十九日,宁宗内批朱熹提举宫观以退闲休讲,提前终止了帝王师的在朝生活。 十二月,朱熹遭台谏攻击,被贬回建阳故里。蔡元定协助朱熹继续营建精舍,十二月十二日,竹林精舍主体落成,第二天,朱熹按古礼在新落成的精舍里举行庄重的释菜仪式,礼毕,开讲,讲授为学之要,贯彻《白鹿洞书院学规》的精神,强调知行结合、实做力行的教育思想,确定办学的基本路线,培养有德行与实学的社会所需之人才。 宋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韩侂胄使右正言李沭奏赵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罢赵汝愚右丞相,贬窜永州。韩侂胄斥"道学"为"伪学"。 明代的戴铣在《朱子纪实年谱》中载,朱熹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认为四朝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且,尚带从臣职名,义不容辞。于是,朱熹起草奏章几万字,极力陈述奸邪蒙蔽主上的祸害,讲明丞相赵汝愚的不白之冤。朱熹的子弟门生互相进谏,认为一定会自招祸患,朱熹不听。蔡元定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谏,取出蓍草占卜决定,算出本卦是"遯",变卦是"同人"。"遯"意思通"遁",是《周易》第三十三卦。《康熙字典》的解释为:"逃也。从辵从豚。徒困切"有逃的意思。看到"遯"卦,朱熹知道这是天意,他的进言肯定没有效果,他没有说一句话,默然退出,然后,将奏稿取出来,点火焚烧。将自己的号更改为遯翁。(蔡春寿)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