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新闻 | 媒体看建阳 | 闽北要闻 | 国内 建阳报 | 文体 | 旅游 | 美食 | 炫彩建阳 | 举报辟谣
专题专栏 | 乡镇 | 视频 | 福建要闻 | 国际 红色记忆 | 古建阳 | 朱熹 | 宋慈 | 建盏 | 互动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建阳新闻网 > 文体 > 正文

遗失的文明——古茶道上的后畲村

2015-06-24 09:46:12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沿着建阳北部芹溪逆流而上,临近溪源处,有一座群山环抱的小村落——后畲。该村乍眼望去一片荒凉,人口稀少,并没有特别之处。然而,走近村子你会发现,村里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屋建筑,各屋之间道路纵横交错,仿若一座迷宫。在村头,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周氏“爱莲堂”古祠遗址,占地面积约五亩,建筑面积根据推算达两千多平方米,现仅存有“理学渊源”这座十分有历史价值的古祠牌坊,此古祠规模在闽北首屈一指。在后畲繁盛时期建有两座大戏台,村里有自己的戏曲班子,据后畲周氏家谱记载,小小的后畲在清朝有一百零七人有功名,在民国时期,各界名人数不胜数,实属罕见。以上这些足以印证这里曾有过辉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后畲在南宋景定元年(1260)称三衢里,在这之前该村无考证,民国17年(1928年)改后畲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将口管辖,1961年归崇雒公社管辖;1984年复置乡镇制后改设后畲村,属崇雒乡管辖。后畲现有九成为周姓居民,据说在明清之前这里居住的并非周姓。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他的第三子败退到了此地,改姓“丁”,在此隐姓埋名,繁衍后代,后畲至今乃流传着一句话:“我是黄巢第三子,父亲落难改姓丁”。后来又有徐姓迁入。可见该村的形成可追溯到唐代。周姓起初是在明中期从五夫根竹洋迁移至后畲的历圹村,到了周敦颐第二十三世孙周普怀见后畲水土肥沃,又有洪山为屏障,是块宜耕、宜居的风水宝地,故从历圹迁居到此。周氏族人勤劳智慧不断发展壮大,而丁、徐两姓,渐渐衰退,逐步迁出后畲,分散到周边的其他村落,现右巨村大部分都是丁姓的居民。可见,后畲繁华的过往主要是由周敦颐这支周氏后裔创造的。

可那些遗失的文明周氏先人们又是如何创造的呢?这里曾有一条古茶道通往外界。武夷山岩茶从崇安赤石出发,途经建阳后畲——水吉——建瓯销往福州、泉州、广州等东南沿海各地直至东南亚各国。后畲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崇安、浦城、水吉三县之交,无疑是这条古茶道上的必经之地及重要的枢纽。

在古代茶叶、瓷器、丝绸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商品,而我们福建以茶叶出口为主,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茶叶出口空前发展。武夷山岩茶享誉世界,茶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规模均超过当今,武夷山种植的茶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因此茶的种植地辐射至闽北大部份地区,当时建阳北部、水吉、浦城、松溪、政和等地产的茶品质上乘可与武夷山岩茶相媲美,受到各地茶商的青睐,而这些茶都以“武夷山岩茶”这一品牌统一对外销售。在古代交通闭塞,交通工具又十分落后,大部份都靠人力运输。武夷山岩茶从崇安赤石出发到后畲的行程刚好是一天,茶商们不得不在此留宿,后畲成了茶商们的驿站。另据当年的挑夫说,他们挑的茶叶只要翻过后畲的楮岭岗茶就变香了,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武夷山岩茶了,因此其它产区“武夷岩茶”纷纷翻山越岭云集到了这里,后畲不仅成了驿站,还是各路茶叶的集散地。

古茶道推动了当时后畲茶贸易的发展,同时搞活了商品市场。不仅后畲,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山货、土特产及民间手工艺品都集中到此交易,后畲成了一个大集市,形成了逢农历“五、十”日的墟场,每逢墟场,后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回龙、马岚、浦城石陂的山货(椮油、桐油、生铁、锥粟、杨梅);竹制品(草鞋、斗笠、竹丝、黄纸等)特别是后畲人做的斗笠远近闻名,供不应求;五夫、回潭、东田等地的大米,水吉县缺米,到了墟场日,水吉就有上百号人前来后畲买米;建阳县城、城南、城西的大批商贩前来买黄纸、竹丝、斗笠、草鞋、锥粟、椮油、桐油等商品。小小的后畲商铺、客栈林立,饭店都开到楮岭岗上,为了满足广东等各地滞留客商的需求,邻村的岭源村成了休闲娱乐村,另后畲村搭建了两座大戏台通宵达旦演出,后畲成了不夜城,日夜歌舞升平。不仅如此,后畲人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与茶文化相结合创作了一台歌舞剧《采茶灯舞》颇具地方特色,倍受各地客商的喜爱,该剧流传至今是十分宝贵的地方民俗文艺。

这条古茶道给后畲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为后畲周氏家族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同时也增进了当地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周家子孙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他们沿着古茶道走出了山野,走南闯北,有的成为商贾富甲一方,有的走入仕途,功成名就。周氏族人为了能光宗耀祖,让周氏“爱莲堂”这一脉世代延绵下去,修建了祠堂,撰写了家谱,订立了族规、族禁,设立《祭田》给以奖学扶贫。有考取功名的依据学历的高低给予一笔可观的奖学金,有天灾人祸的给予救济,当时周家人没有出过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无论家境贫富,都有书可读,有饭吃,家庭困难的子女均可免费进书馆学习。小小的后畲在清朝就有一百零七人考取了功名,生员满街行 ,同一代人中有二十多名生员,还有岁进士、举人、附贡生(仅次于举人)、拔贡,另有十多人在清政府任要职。到民国时期有教授、博士、院士,有县、省、厅级官员,有少校、上校、中将等军官,有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教育家,可谓人才辈出,举不胜举(附后),后畲村成了功名村、官员村,成了建阳的名村。周家子孙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有所成就,可单凭那些族规、家训很难做到,这应当和他们所崇尚的理学思想有关。首先他们的先祖是周敦颐,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朱程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流淌在每一位周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其次,众所周知,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是我们闽北建阳人,他的长子朱野就安葬在后畲村附近的龙隐庵一侧,朱熹曾频繁在芹溪沿岸这一带活动、讲学,继而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芹溪文化,他当年就是沿着芹溪一路北上到后畲至武夷山五夫,将他的思想不断传播出去。后畲作为古茶道上的重要枢纽,过往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不仅是芹溪这一带的商贸中心,也是文化交流中心,因此,后畲是他理学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而周氏子孙勿庸置疑受理学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从周氏祠牌坊上的“理学渊源”四个字,不难推断出周家人思想与理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原本繁忙嘈杂的青石板古茶道已悄无声息,但它曾经为后畲创造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变革,原本繁华的集贸小村镇后畲已归寂萧条,但那些破败的古屋建筑和空荡残存的古祠遗址及记忆中的采茶歌舞,足以作为这段文明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们将会成为我们闽北人心中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周钟)

相关阅读:

心情版
更多>>建阳动态
更多>>媒体看建阳
  • 建阳视频
  • 炫彩建阳
更多>>福建要闻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36807   E-mail:linktouch@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linktouch@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