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婺源劝返闽
2015-06-09 16:17:50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蔡元定陪同朱熹回到老家婺源,这是朱熹第二次回到老家,第一次是在进士及第后的绍兴十九年(1149年),朱熹回到陌生而向往的故乡,向列祖列宗的英灵报告喜讯。 第二次回老家,一路上,朱熹与蔡元定反复研读《近思录》,探讨学问,交流心得,彼此受益良多。朱熹在给吕祖谦的信中提到“道间与季通讲论,因悟向来涵养功夫全少,而讲说又多强探必取、寻流逐末之弊,推类以求,众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恍然自失,似有顿进之功。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将来。然非如近日诸贤所谓顿悟之机也。”充分讨论为人治学之修养问题,相互砥砺。四月二十一日,师生二人到达婺源,朱熹与擅长风水的蔡元定奔走山间,寻访祖墓故地,征询蔡元定的意见,又通过地方官恢复修葺了婺源始祖的墓园。 第二次回到故里的朱熹,一直逗留到了六月初才返闽。期间,朱熹在参观完县学之后,作了《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提到:“熹故邑人也,而客于闽,兹以事归,而拜于其学。”此时,身处婺源的朱熹,虽出生在福建,但内心深处依然把福建作为他的客居地。宋代的程敏政在《送朱子裔孙楙序》中云:“‘闻知长老,淳熙中文公归展祖墓,慨然思返其故庐。因挟西山蔡元定与俱。蔡氏虽精于堪舆之说,而实则闽产,力劝文公返闽。'则先生平日惓惓于新安之山水可知也。”面对动人的新安山水,朱熹已作出回到婺源祖居的决定。朱氏三代客居福建,思念故里,其情可悯。但是,若朱熹留居祖籍,其学术走向,必为另一景况。一同前往的蔡元定力劝朱熹,蔡元定的确是朱熹最值得信赖的人,朱熹最终返闽。此后,蔡元定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相伴朱熹左右,并因此而举家从麻沙迁至莒口后山,以方便照顾朱熹。朱熹也最终将生命的归宿托付给了建阳这片山水。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离开寒泉精舍重归五夫紫阳楼,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需要照顾罹患重病的夫人刘清四,她是朱熹的老师刘勉之的长女,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五夫紫阳楼。淳熙四年丁酉(1177年)二月,朱熹在蔡元定的陪同勘察下,选择建阳嘉禾里(今黄坑镇)唐石之大林谷,协助朱熹葬其夫人刘氏于此,朱熹后来亦以此安息地。明代的戴铣在《朱子实录》中载:“太师徽国文公朱子墓在建阳嘉禾里唐石之大林谷九顿峰下。按其地名又名龙归后塘,乃朱子与蔡元定所卜,风吹罗带形。” 期间,协助朱熹撰成《周易本义》。并与朱熹数书往返,讨论“迁善改过”、“养浩然之气”。朱熹在《答蔡季通》中云:“为贤者虑之,恐只中甚自愧,便是病根。不若从此痛自斩绝,毋以此等为愧而深求可愧之实,不必更为月攘之计,以俟来年,庶乎于迁善改过有日新之功,而胸中之浩然者无所不慊而日充矣。如其不然,则平日讲论徒为虚语,临事之际,依旧只是平日气习、世俗常情,某实惧焉。三复来书,窃意方当落笔之时,天下之义理皆小,而此事独大也。不然,何其与平日讲论之言殊不相似也?以左右之高明,区区常窃爱慕,深不欲其如此,故竭底蕴。幸熟察而深思之,则不惟某之幸,实朋友之幸,吾道之幸也。昨日读通鉴,至班固论郭解有温良泛爱绝异之资而不入于道德,以至于杀身亡宗处,方为之掩卷太息,以为天理人欲之间毫厘一差,其为祸福之不同乃至于此。” 淳熙五年戊戌(1178年),蔡元定与朱熹等学友游云谷并赋诗。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二十五日,五十岁的朱熹扶病离开五夫起程赴任江西南康知军,南康军管辖星子、都昌、新昌三县,军治所设在星子县,其背负庐山。朱熹在南康任职期间,着力修复业已荒废的“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淳熙七年庚子(1180)春,蔡元定前往江西南康看望朱熹,与朱熹、汪清卿等游庐山,题刻纪游于落星寺。并在白鹿洞书院聆听朱熹讲学。 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蔡元定和朱熹等人应刘甫邀请游武夷山北水帘洞,刻石纪游。这年,着名理学家吕祖谦去世。 淳熙九年癸巳(1182年),协助朱熹撰成《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淳熙十年癸卯(1183年)四月,协助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建成武夷精舍,随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蔡元定的两个儿子蔡渊、蔡沉,潭阳七贤中的黄干、刘爚、游九言也来到武夷精舍受学于朱熹。 武夷精舍后来得到朱熹三子朱在、孙朱鉴的相继修葺与扩建,改名为紫阳书院,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书院火毁。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复建,改称为朱文公祠,主祀朱熹,以蔡元定、黄干、刘爚、真德秀配享。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