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泉精舍助朱熹(五)
2015-05-26 15:38:31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乾道七年辛卯(1171年),蔡元定与朱熹书信往复,讨论教养儿辈、治学感悟、《资治通鉴纲目》写作及乐理等问题。 协助朱熹在寒泉坞建寒泉精舍,接纳来学士子。寒泉精舍,是朱熹生平创建的第一所学校,朱熹葬母祝夫人于天湖之阳,遂筑室其旁,匾曰寒泉精舍。精舍,为书斋、学舍,是聚生徒讲学之所。蔡元定参与了寒泉精舍的建设,从选址到营建,都出了不少力,更重要的是蔡元定成为朱熹在寒泉精舍着述的最得力的助手和亲密的道友,《朱子大传》的作者束景南说:“在寒泉精舍,朱熹的一系列重要着作就在蔡元定的相聚讲学讨论中诞生了,蔡元定常常是朱熹着作的修改者、校订者和撰写者。” 蔡元定的学生翁易在《蔡氏诸儒行实》云:“季通生平着述多谦让,寄寓于熹书集中,此见其有功于晦庵甚大。”意思是说,蔡元定生平的许多着述,都毫无保留地融会在朱熹的学术思想中,朱熹取得的成就,蔡元定的功劳最大。 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四月,蔡元定与李伯谏、詹体仁等协助朱熹起草《资治通鉴纲目》,这次重修朱熹分写晋、唐,李伯谏分写东汉末至三国以后,詹体仁分写宋以后南北史,其余从东汉末之前由蔡元定分写。 十月,协助朱熹撰成《西铭解义》。北宋张载的《西铭》原名《订顽》,后来,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核心思想是:以乾坤,天地,和父母(含男女,夫妇及家庭)为一体,以乾坤确立起感通之德能,阐明此德能如何从个体之身位向家庭或家政展开,并推达到天下。蔡元定幼时,父亲就教授他《西铭》。清代的王懋竑在《朱子年谱考异》中提到“先生至是发明其义。语录向到云谷,自下上山,半途大雨,通身皆湿。得到地头,因思着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时季通及某人同在那里,某因各人解此两句,自亦做两句解,后来看也自说得着,所以迤逦便作西铭等解。”《西铭》原文有这样两句“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意思是: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一日,朱熹等人到云谷山,上山过程中,半途遇到大雨,全身湿透,等到了处所,朱熹有感而发,想到了《西铭》当中的这两句,于是就问蔡元定等人对这两句的理解,自己也谈了看法,后来觉得自己说得还是有道理的,于是就创作了《西铭解义》。 乾道九年癸巳(1173年),协助朱熹撰写初稿《太极图说解》,完成《伊洛渊源录》。 淳熙二年乙未(1175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蔡元定,不仅仅将自己的思想付诸于朱熹的的着作中。作为一名博览群书的学者,他也独立创作,这年,在麻沙着成《阴符经注解》,并自己作《阴符经序》。也是这一年,蔡元定已坚定地把隐居西山作为自己的终老之计,潭阳七贤之一的刘爚为蔡元定写《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说:“淳熙乙未筑室西山,将老焉。文公贻书有归风引领,似已闻采薇歌之语。”为什么蔡元定筑室西山,朱熹好似听到“采薇歌”,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伯夷、叔齐共同创作了《采薇歌》,歌词第一句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歌词中的“西山”,指首阳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南,是伯夷、叔齐隐居并最后殉身的地方。朱熹认为蔡元定有引领归隐之风。 这年的四至五月,蔡元定协助朱熹在寒泉精舍接待浙东名儒吕祖谦,史称“寒泉之会”。他们共同研读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着作二十七种,深感这些着作博大精深,难以为初学者所掌握,于是采撷其中切合日常用的六百二十二条,编成《近思录》,作为理学的入门书,蔡元定责无旁贷地协助编辑。五月二十一日,同吕祖谦、朱熹游览武夷名胜,一同至六曲响声岩下,由朱熹题写游记,并各具名以纪念,时至今日,这一题刻仍清晰地印刻在响声岩上。 游览完武夷山的碧水丹山后,五月底,蔡元定陪同朱熹前往江西信州铅山县鹅湖寺参加着名的哲学家聚会——鹅湖之会。因此次聚会,蔡元定声名鹊起。会议由婺学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出面邀集,意欲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争执。此次会议的议题是:如何引导学者读书做学问?是格物致知、读书穷理,还是简易工夫、发明本心?由于双方激烈争论,最终不欢而散。 时隔七十五年后,淳佑十年(1250年),蔡元定之孙江东提刑蔡杭游览鹅湖寺后,上书朝廷,理宗皇帝赐名文宗书院。明朝改名鹅湖书院。 在寒泉精舍期间(1170—1175年),是朱熹重要的寒泉着述期,此间,朱熹先后完成《太极图说解》初稿、《西铭解义》、《资治通鉴纲目》等11部着作,蔡元定功不可没,可谓“紫阳羽翼”。(蔡春寿)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