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对榻究理学(四)
2015-05-18 15:17:41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宋孝宗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30岁的蔡元定和朱熹、李伯谏等在建阳寒泉寺讨论“儒释异同”问题和“鬼神”问题,使得李伯谏完成弃佛归儒的转变。乾道三年丁亥(1167年)秋七月,建宁府崇安县发生特大水灾,33岁的蔡元定协助朱熹参与赈灾抚恤事宜,并从府中拨米赈灾。朱熹《答蔡季通》云:“邑中水祸至此,极可伤悯。此中幸亦无它,两日后方闻之耳。所谕截米,适有便,已为言之,未知复何如?但恐籍此以赈被灾之民,则不当夺之。府中亦有米来,可就拨也。” 同年,八月十四日,第三子蔡沉出生。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入则服膺父教,出则从文公游,屏去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受父师之托,蔡沉潜心数十年,撰成《书经集传》、《洪范皇极》等巨篇传世。仰观天地之道,俯察万物之精,发明先儒之所未及,自成一家之言。卒于绍定三年庚寅(1230)五月初一日。先后诏赠太子少师、太子太师、太师永国文正公。明嘉靖九年(1330年),受诏崇祀孔庙,作为其父的蔡元定受诏崇祀孔庙启圣殿。启圣殿在孔庙中,是祭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与孔子上五代祖先一起享受祭祀的有9人,孔子 “四配” 颜渊、曾参、子思、孟轲的父亲,还有五人分别是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张载之父张迪,程颢、程颐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沉之父蔡元定。清康煕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圣祖仁皇帝康熙御书颁赐宋儒蔡沉“学阐图畴”匾额,颁赐蔡元定“紫阳羽翼”匾额。 乾道四年戊子(1168年),八月,蔡元定与朱熹、林用中、张栻讨论“观过知仁”说,简单说,就是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并与朱熹商议易置建阳儒学堂。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五:“儒学建置沿革——旧在交溪之浒,即今护国寺左右皆其故址。人才称盛,经建炎间范汝为之乱,学宫焚毁。绍兴丁巳(1137年),知县陈亚卿即故址重建,东西列四斋。未几,朱文公同蔡西山谓学不可顷刻废,从堪舆家议,以同,由护国寺易置焉。” 乾道五年己丑(1169年),春,蔡元定与朱熹讨论“中和说”问题。七月,拜访朱熹,同游武夷山五夫的仙洲山,有诗唱酬。十一月,与朱熹讨论《周易本义》书稿。十二月,与朱熹开始讨论《资治通鉴纲目》编撰事宜。宋代的翁易在《蔡氏诸儒行实》说:“晦庵(朱熹)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蔡元定)与之讨论讲贯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他如近思录之所讨论,伊洛渊源之所类集,通鉴纲目之所草定,太极图、通书、西铭之所讲辨,先生与晦庵无不尽心,而举子业未尝屑意,故每称其考订精密。又云,季通生平着述多谦让,寄寓于熹书集中,此见其有功于晦庵甚大。” 乾道六年庚寅(1170年),正月,精通风水的蔡元定协助朱熹选择建阳县崇泰里(今莒口镇)后山天湖之阳的寒泉坞,葬其母祝氏。此后,在朱熹长达六年的寒泉着述时期,蔡元定始终伴随他,相与讲学论道。四至五月,与朱熹讨论小儿之教育、钱物之处理,以及学问之探讨。期间,蔡元定帮助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自己在西山书屋内设“疑难堂”。为及时联络信息,在西山、云谷山上构筑灯塔,朱蔡二人约定,夜间悬灯相望,灯明表示学习正常,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论学解难。蔡元定每到朱熹处,朱必留他教日,两人对榻论道,经常通宵达旦。因此,悬灯对榻讲说,成为朱蔡二人交往的一段佳话。蔡元定去世后,朱熹在给蔡元定的祭文中感叹道“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又相属以遵守。”真实道出朱熹与蔡元定在云谷、西山结下的情谊。时过境迁,尽管历史长河跨越了八百多年,但朱熹、蔡元定师生之间相互学习,锲而不舍,教学相长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推崇。 宝佑三年(1255年)五月初六日,蔡元定的孙子参知政事蔡杭向朝廷进祖父所着的《律吕新书》,理宗皇帝看后十分满意,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蔡杭刻石于西山龙头岩上,同时御书敕赐“庐峰书院”、“西山精舍”,塑绘朱文、西山二贤对榻讲道神像。(蔡春寿)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