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显庆堂推衍休咎(三)
2015-05-11 15:31:56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年),为父亲守孝满三年的蔡元定已20岁,这年,他娶建宁府崇安县名门望族江氏为妻。江氏,字世珍,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庚申(1140)正月十五日,卒于宋理宗嘉定十年丁丑(1217年)二月十四日,享寿七十八岁。宋理宗宝佑三年乙卯(1255年)诏赠新安郡夫人。宝佑四年丙辰(1256年)诏赠信国夫人。生儿子四人:长子蔡渊,次子蔡沆,三子蔡沉,四子蔡沇;女儿二人:长女嫁给进士王輈,次女嫁给进士吴恭。 绍兴二十九年己卯(1159年),25岁的蔡元定前往崇安县五夫里,执弟子礼拜朱熹为师,朱熹考询他的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大为惊奇,相见恨晚,“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从此,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相从四十年亲密无间,在学术上成为朱熹的左肱右臂。自此,蔡元定成为朱熹学问的重要讲论者、启发者和朱熹着作的撰写者、修改者和校订者。 同年,蔡元定母亲詹氏病故,他在家守孝。绍兴三十年辛已(1160年),26岁的蔡元定来到他少年读书之所麻沙“显庆堂”,回想父亲生前的教导,想想如何将父亲的家学传下去,能传几代人,子孙的发展如何。于是,他推衍后世子孙休咎“显庆堂将后世推,子孙绍复承吾书。四传学业家还在,五世因贪人产除。续缵流风六七代,继兴遗迹八九渠。数终轮奂犹有待,御史尹仁为吹嘘。” 此时的蔡元定只有一个五岁的长子蔡渊和两岁的次子蔡沆。但他自信今后一定会子孙满堂家学兴旺。为此,他决心秉承父志,不干利禄,以圣贤为师,刻苦读书,着书立说,承传圣道,以终老之计。 蔡元定晚年因“庆元党禁”之祸,被编管湖南道州,临终时,还嘱子承传家学:“渊宜绍吾易学,沉宜演吾皇极数,而春秋则属沆。”后来,三个儿子遵父命,用十年功夫,蔡渊着成《周易训解》,蔡沆着成《春秋五论》,蔡沉着成《洪范皇极》,又受朱熹委托着成《尚书集传》,为元明清三代之“标准”教科书,三子所着之书都进入“四库全书”,建阳蔡家被后世称为“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 四个孙子:蔡格、蔡模、蔡杭、蔡权也都继承祖父蔡元定之志,着书立说。父子祖孙着书48部,这一百多年三代人家传心学,证实了“子孙绍复承吾书”。 蔡元定四世孙蔡公亮登进士,授国史,大理寺直;蔡公度中武科进士,官至资德大夫、太尉。莒口后山“庐峰书院”也不例外 书声朗朗;这又应验了“四传学业家还在。” 至蔡元定第五世,咸淳二年(1266年),蔡希墍担任宝钞提举司副提举,至元十三年(1276年),蔡希塈因“欺罔贪酷”之罪,家产抄没,遗书失散,夫妇死于狱中,累及亲族逃散四方,这又应验了“五世因贪人产除”。 永乐十四年(1416年),莒口后山遭遇一场洪水,推荡后山相府和庐峰书院,裔孙迁居江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及闽南各地,后山蔡氏居所一片荒凉。这又验证了“绩缵流风六七代,继兴遗迹八九渠。” 最为神奇的是,蔡元定显庆堂推衍300多年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果然有一位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尹仁,夜宿武夷山风水关,梦见有建阳蔡氏一老人跪拜向他求救,给予栖身之地。尹公到建阳后查问此事,蔡氏裔孙蔡佐奉蔡氏族谱给尹仁看,尹仁见到诗中竟然明确标示出他的名字,他大为吃惊,说:“异哉!何予名之在此中久矣!”于是,尹仁捐银一百两重新建造头门、中厅、大殿、左右两庑共五栋,还外建庐峰书院砖坊。令建阳县尹海澄主持修复后山的“庐峰书院”,从此后山蔡氏二度兴旺发达。神奇的应验了“御史尹仁为吹嘘”。 以上史实,记载于《庐峰蔡氏族谱》,建阳蔡氏家族三百多年的历史,准确应验了蔡元定推衍后世子孙休咎的准确。 蔡元定真是神人。(蔡春寿)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