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阳科举
2015-05-11 15:28:31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刘建) “书中自有万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封建时代的说法,也是那时的现实。你若想当官,非得经过科学考试不可,“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史》卷70)。 万历县志载,建阳“自明兴以来,科举寥寥如晨星,又不甚显着”。于是有人认为“宋时樟滩未凿,风气未汇”。而如今为通航把樟滩凿通,破坏了风水,所以科举登第者“寥若晨星”。 明代科举基本延用宋制,分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乡试发榜称乙榜,榜上有名者即为举人。 明代举人地位很高,有资格直接挑选去做官。如暂时未谋到官职者,也因中举一下子成为乡里的显赫人物,连知县也对其刮目相看。成为举人后,还有资格在家门首或街道巷口建文魁坊,光耀门庭。“一举天下知”,这种吸引力太大了,因此有人从孩儿时读书,少年赴考,一直到两鬃斑白,仍然去赶考。 建阳毕竟是闽学发祥地,邑人好诗书而轻武举,文公风范流传,文化基础厚实。在明代,仍有72人在乡试中举。其中11人通过殿试,登进士第,并有1人获状元。武举则寥寥无几,自唐设科以来,一直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方有三桂里人张大命考中武进士,此人为本邑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武进士。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