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溪源
2015-04-20 10:43:39 来源:建阳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夏日,天高云淡,和朋友起了个大早,赶赴溪源。 溪源村位于建阳城区西南部,距城区10公里。车子驶过“溪源村”卵石碑,眼前豁然开朗,“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不远处,小村静卧,粉墙,红瓦,古树、清溪,心不由得一颤,是一份打动人心的,江南的美。 “溪源好,晨雾漫山岚。古井、青砖、樟茂盛,山风野味酒浓酣。游客乐悠然。”最初认识溪源,是在高荣娇老师《忆江南·游溪源》篇中。品读再三,悠然神往。听同事说,溪源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建阳美丽乡村中的翘楚。 “溪源”顾名思义水之源,溪源之美有一半在于水。 村口,有上下两口小泉,活活泼泼地喷涌着。村民顺势而为砌成两个三角型的小池,清波荡漾。几棵古樟老干虬枝,其叶青青,拱护着小泉,与不远处风雨亭对望,迎接游人,接纳游人,又送别游人。 溪水怀抱全村,顺着小溪走,环村公路宽阔洁净,新修的房屋幢幢林立,白墙红瓦,房前屋后绿树掩映,花草点缀。每扇门前都挂着木制楹联,红底金漆,复古与现代和谐交融。“方塘水活溪源满,新院渠清紫气临。”一路品读,内容大都既景写实,又表达村民的美好愿望。老人们依旧沿用老式洗衣方式,在垂柳依依的溪边,青石板上,用木头梆子敲打衣服,言笑晏晏。游人走过,她们偶尔停下动作看看,又继续工作,木头梆子一声一声,带着古老的节奏,配上溪水撞击青石板的叮咚声响,别有韵味。惊异水的清澈,陪同的村民小吕告诉我们,小村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小溪不日将放入锦鲤,打造“鲤鱼溪”景点。 往前走,不知不觉中石沟代替了小溪,这是到了老街。老街与环村公路的宽阔大道不同,它是细的,不与窄相应,这份细是细腻与细致。脚下是细碎的石子路,眼前是细致的木刻雕花,头顶是被飞檐分割开的细长的天,连古老的石沟也用卵石细细拼砌,清亮的水流萦绕你的脚步静静流淌。老街之所以叫老街,大概就是因为这满目的老房子,历史在房前屋后留下痕迹:石板路被代代更换、大小各异的脚步磨得发亮;屋檐下挂着金红的灯笼,风风雨雨模糊了它们的图案,但在古朴庄重的古街上依旧让人惊艳;屋顶上还有不平整的瓦片,鸽子和小鸟列着队站开,我从瓦下走过,抬头看看它们,它们倒是不惊不怕,低下头与我对视,又骄傲地抬起头来。 溪源村存留着许多明清时代古民居,修建于嘉靖年间的吕氏祠堂保存完好,祠堂前御赐的“文魁”牌匾依旧高悬。相传始祖吕湮一生为官清廉,尽心为民,惩治污臣,无私无畏,因治乱有功而得朝庭御赐门戟,以文官武赐而传为美谈。后因遭奸臣诽谤而携家眷逃遁入闽。公元762年,吕湮由河南光州固始县汪棚街道迁到建阳溪源建村,至今已有1200多年。明代万历年间,吕武良中探花,朝廷为其建筑的探花亭依然挺立,修葺过后显露着崭新的光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使得溪源村充满了传说,走过的每一条小道,途经的每一个旧巷,连巷口的每一个古井,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岁月幡然而过,在时光日复一日的缓慢推进里,这些传说有的遗忘了,有的淡化了,也有的加上了浓墨重彩的新味道。 正午近了,气温愈发高昂,阳光也愈发刺眼,我们选择了一条阴凉小道往后山的松树林走。山脚下那棵微微歪着头的樟树已经站立千年,依然绿荫如盖,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张生和吕淑兰那凄美的爱情故事。顺着新修的木栈道木梯往上爬,很快就看到大片的松树林。树林前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荷池,七月酷暑已经过了花期,但仍有大朵大朵的荷花绽放,据说这个池潭是陨石坠落砸下的天坑,潭底有清泉,潭水四季不涸。200多亩的松树林郁郁葱葱,松树棵棵笔直挺立,有小溪穿林而过,铮铮淙淙,于松林的凛凛威严中增加一丝妩媚和朗润。林边有绿道可直达国家3A级景区卧龙湾。 溪源村不大,比邻和睦,鸡犬相闻,是个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世外桃源。(张敏英 程芝婷) |
相关阅读: